【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釋義】負:背著;荊:一種叢生的落葉灌木,高四五尺,莖幹堅硬,可用來做杖。背著荊條,表示認罪,向當事人請罪。形容主動承認錯誤、誠懇道歉,自願接受懲罰。
【歷史典故】
戰國時期,趙國有文武兩位得力的大臣。武將名叫廉頗,他英勇善戰,多次率軍戰勝齊、魏等國,以勇猛聞名於各諸侯國。文臣名叫藺相如,他智勇雙全,面對強大的秦王也毫不懼怕。他曾兩次出使秦國:第一次成功保全國寶和氏璧,使其「完璧歸趙」;第二次陪同趙王參加秦王設下的「澠池之會」,兩次都為趙國爭回了尊嚴,從此秦王也不敢再輕視趙國。因此,趙王先封他為大夫,後來更晉升為上卿,官位在大將廉頗之上。
廉頗對藺相如的高位十分不服。他心想:藺相如有什麼本領,不過是會說幾句話罷了,真正為國家立下功勞的還是我廉頗!於是對手下人說:「我若見到藺相如,一定要讓他吃點苦頭,看他能奈我何!」
這話傳到了藺相如耳中,他便乾脆稱病不去上朝,避免與廉頗發生衝突。還囑咐自己的手下,日後若遇見廉頗的隨從,務必謙讓,不要與他們爭執。然而冤家路窄,一次藺相如外出辦事,正巧遇見廉頗的車隊從對面而來,藺相如便吩咐車夫將馬車駛入小巷,讓廉頗的車隊先行通過。
藺相如的手下們感到十分氣憤,紛紛責怪他膽小怕事,害怕廉頗。藺相如微笑著問:「廉頗與秦王,哪一個更可怕?」手下答道:「當然是秦王更可怕。」藺相如接著說:「連秦王我都毫不懼怕,又怎麼會怕廉頗呢?要知道,秦國如今不敢進攻趙國,正是因為我國文臣武將團結一心。我和廉頗就如同兩隻猛虎,若兩虎相鬥,必有一方受傷,這就等於給秦國提供了攻打趙國的良機。你們想想,是國家大事重要,還是個人的面子重要?所以我寧可忍讓一些。」
這番話傳到廉頗耳中,他深感羞愧。一天,他赤裸上身,背著荊條,親自到藺相如家中請罪。藺相如連忙將他扶起。從此,兩人成為最要好的知心朋友,一文一武,齊心協力保衛趙國。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