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阿圖文

主選單

  • 首頁
使用者帳號選單
  • 登入

導航連結

  1. 首頁

井陘之戰

By 故事大全 , 16 九月 2025

公元前206年,一度強盛的秦帝國滅亡後,中國歷史進入了新的階段。當時西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分別形成了兩個新的集團,雙方為爭奪天下,展開了歷史上著名的楚漢戰爭。在這場歷時近五年的戰爭中,漢軍大將韓信展現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統率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取」的卓越智謀與用兵韜略。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率領一萬餘名新招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攻打項羽的附屬國趙國。趙王歇與趙軍統帥成安君陳餘集中二十萬兵力於太行山區的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佔據有利地形,準備與韓信決戰。井陘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在其以西,有一條長達百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於大部隊行動。當時趙軍已先期扼守井陘口,居高臨下,以逸待勞,且兵力雄厚,處於優勢與主動地位。反觀韓信,麾下僅有萬餘之眾,且多為新募之兵,千里行軍,人馬疲憊,處於劣勢與被動地位。

趙軍謀士李左車向陳餘建議:正面堅守不戰,另派部分兵力繞至敵後,切斷漢軍糧道,使韓信「前不得戰,退無可還……野無所掠」,最後前後夾擊,一戰便可擒獲韓信。但陳餘是一名崇尚正面進攻的古典派將領,拘泥於「義兵不用詐謀奇計」的教條,且認為韓信兵少而疲,不應避而不戰。他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刻板地遵循兵書上「十則圍之,倍則戰」的公式行事。

韓信深謀遠慮,深知雙方兵力懸殊,若強攻必遭挫敗,於是決定在距離井陘口甚遠之處駐紮,反覆研究地形地勢與趙軍部署。當韓信探知李左車的計策未被採納,且趙軍主帥陳餘有輕敵之心、企圖速戰速決後,立即指揮部隊推進至距離井陘口三十里處安營紮寨。半夜時分,韓信挑選了兩千名輕騎兵,每人攜帶一面漢軍紅旗,趁天黑悄悄沿山間小道迂迴至趙軍大營側後方埋伏,待翌日趙軍出動、營壘空虛之際,突入趙營,拔去趙軍旗幟,換上漢軍紅旗。

隨後,韓信下令部隊進食,並對將校們說:「稍作用餐即可,待天明破趙之後再飽餐。」將校們半信半疑,只得遵令行事。韓信隨即下令擊鼓,豎起大將旗幟,向井陘口進發。他說:「趙軍已先我佔據有利地形,築壘以待,若不見大將旗幟,恐怕他們會懷疑我主力尚在後方,不敢出戰。」

當漢軍接近井陘口時,韓信連騎兵哨探都不派出,立即下令中軍主力全部出現在河邊,背水列陣。趙軍營壘上的士兵遠遠望見漢軍背水布陣,無路可退,紛紛嘲笑韓信不懂兵法。不久,天色大亮,漢軍陣營揚起一陣輕塵,伴隨著激越的戰鼓聲,一隊旗幟儀仗緩緩出現,韓信在眾將校簇擁下縱馬來到陣前。陳餘見韓信兵少,且自己佔據地利,於是率領輕騎精銳蜂擁而出,企圖生擒韓信。韓信下令將旗鼓儀仗拋棄,迅速退入陣中。陳餘見狀,當即下令全軍出擊,直逼漢軍陣地。漢軍因背靠河水,已無退路,人人奮勇,個個爭先。雙方激戰半日有餘,趙軍仍未能取勝。

此時趙軍大營已空,韓信預先埋伏的兩千輕騎立即衝入趙營,在營壘各處遍插漢軍紅旗。正在鏖戰的趙軍突然發現身後營壘插滿漢軍旗幟,陣形頓時大亂。韓信揮軍趁勢反擊,將二十萬趙軍打得大敗,斬殺趙軍統帥陳餘,生擒趙王歇。

戰後,漢軍將士飲宴慶賀,紛紛向韓信請教:「將軍命我們背水列陣,這是有違兵法的啊,為何反而能獲勝呢?」韓信哈哈大笑:「兵法上不是說過嗎?『置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若給你們一條生路,士卒們還能拚死作戰嗎?」眾將這才領悟背水列陣致勝的奧妙,對韓信的謀略佩服得五體投地。

井陘之戰,韓信以一萬餘人的劣勢兵力,奇正並用,背水列陣,靈活用兵,一舉擊潰二十萬趙國大軍,滅亡了項羽分封的趙國,譜寫了中國軍事史上的精彩篇章。唐代詩人王維在《從軍行》中,生動描寫了井陘大戰,盛讚韓信的高超謀略與指揮藝術:「戈甲從軍久,風雲識陣難;今朝拜韓信,計日斬成安。」

分類
歷史故事

語言切換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 Korean
  • 日本語

© 2025 阿圖文 鄂ICP备20251306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