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五〇六年,經伍子胥推薦,吳王闔閭拜大軍事家孫武為大將,整頓兵馬,準備進攻楚國。
孫武是齊國人,自稱為東海一小農,他是應吳國大夫伍子胥的邀請,南下到吳國來的。他的興趣是研究兵法,對名利之事看得極淡。他這次之所以答應擔任地位顯赫的大將,一是想助老朋友伍子胥一臂之力,擊敗楚國。伍子胥原是楚國人,因父親和兄長被昏庸的楚平王所殺,逃難到吳國已有十多年,日日不忘復仇之志。孫武答應出任大將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已寫成一部兵書,此書包含《始計》、《作戰》、《謀攻》、《軍形》、《兵勢》等十三篇。他很想在實戰中檢驗其理論,看看這些兵法在戰爭中的效果如何,有無需要補充與提升之處。
不過,孫武雖答應擔任吳國大將,心中總有些不安。因為他曾斬殺過吳王最寵愛的夏、姜兩位妃子,擔心吳王耿耿於懷,日後共事產生摩擦,最終不歡而散。
說起孫武斬殺美麗的夏、姜二妃,是歷史上極為著名的事件。孫武初到吳國時,吳王常請他講解戰術兵法。孫武列舉許多歷史上的著名戰例,細緻剖析勝敗原因,吳王聽得津津有味。然而,吳王並非盲從,凡有不解之處,常與孫武辯論。例如,孫武說:「戰爭勝負,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軍事指揮者的才能。傑出的指揮者,調動千軍萬馬,猶如運用自身手足般自如。」他又說:「不僅如此,傑出的指揮者可將弱兵化為強兵,即使嬌小女子,亦能訓練得如戰士般堅強勇猛。」吳王不信,說:「女子怎能訓練成軍隊呢?不可能吧!」孫武說:「大王若不信,我們可以試試。您把宮中的宮女、妃子交給我訓練,保證一個月後即可上戰場!」吳王想看看孫武究竟有無本事,便答應了他的請求,將一百多名宮女、妃子交給孫武訓練。
孫武將宮女分為兩隊,任命夏、姜二妃為隊長。他向宮女宣布軍紀,說明在軍事訓練期間,不論任何理由,都必須服從命令、聽從指揮;不服軍令者,依軍法嚴辦,處以斬刑。這些宮女、妃子平日受寵慣了,只把孫武的話當作耳邊風。尤其是夏、姜二妃,濃妝豔抹,嘻嘻哈哈,行動遲緩,彷彿在遊山玩水。
孫武要她們往東,她們偏要往西,還用媚眼不屑地看著孫武。孫武忍無可忍,遂以違令之罪將二人處斬。吳王痛失愛妃,嘴上雖未言,內心極不愉快。若非伍子胥及時勸解,他本打算禮送孫武出境。
伍子胥察覺孫武心存疑慮,便備了酒菜,與老友邊飲酒邊談心。他說:「吳王起初確實對你生氣。後來我勸他說:『孫武這麼做是對的。軍隊必須有鐵的紀律,不聽指揮,一盤散沙,怎能打勝仗呢?大王既然把宮女和妃子交給他訓練,她們便是他的士兵了。將軍懲罰違紀士兵,是天經地義之事。大王若想稱霸中原,必須依靠孫武這樣的人訓練出一支強大的軍隊。千萬不能因兩個女人而失去一代名將!』吳王是位開明君主,一點就通,心中的怨氣也就消了。後來見那些弱不禁風的宮女經你訓練後,果然英姿勃發,他對你十分佩服。否則,你又非吳國人,他怎會放心大膽地拜你為大將呢?」孫武聽伍子胥這麼一說,覺得吳王還是有度量的,便安心下來,準備大展鴻圖。
吳王拜孫武為大將後,設盛宴慶賀。席間,吳王說:「我平生之志,就是要稱霸中原,讓我們南方人揚眉吐氣。而楚國自恃地盤大、人口多,處處與我作對。因此,要實現稱霸中原的目標,必須擊敗楚國。另外,伍大夫一家忠良,為楚平王治國保疆立下汗馬功勞。可恨楚平王聽信奸臣費無忌讒言,不僅殺了伍大夫的父兄,還要斬草除根,追捕伍大夫。可憐伍大夫為躲避追殺,逃到我吳國,過昭關時一夜急白了頭髮。我一定要為伍大夫報仇,踏平楚國。不知孫將軍對伐楚之事有何考慮?」孫武說:「楚國我們一定要打。但迫害伍大夫的楚平王已死好幾年了,繼位的楚昭王勵精圖治,國力強盛。若輕率出兵,我們很可能失敗。戰爭關係到國家的興亡與百姓的生死,必須周全考慮,經過縝密策劃後,方能決斷。一般人以為戰爭勝負取決於武力,其實不然。以武力決勝負,是下策;不戰而勝,才是上策!」
吳王感到驚訝,問:「打仗就是兩軍對陣以決勝負,不戰如何決勝負呢?」伍子胥也不明白,催促孫武道:「你有什麼高招,快說出來讓我們聽聽。」孫武微微一笑,說:「獲勝之道,有四種手段。第一,伐謀,即事先探明敵人意圖,先發制人,以求在精神上壓倒對方,使敵人喪失鬥志,從而獲勝,此為上策。第二,伐交,即詳細研究敵國有哪些同盟者,瓦解其同盟關係,削弱其力量,此為中策。第三,伐兵,即進行戰爭,以武力取勝,屬下策。第四,伐城,即攻城取勝。因敵人堅守,需付出極大代價才能獲勝,此為下下策。」
伍子胥說:「我明白了,攻打楚國,應以伐謀與伐交為主,輔以伐兵,對嗎?」吳王也來了興趣,問:「這伐謀與伐交,到底該如何實施呢?」孫武說:「削弱敵人有許多方法。例如,我雖強,但故意偽裝成弱小,使敵人輕視我,放鬆警惕。又如,利用奸細離間敵國的重要大臣,使其內訌。這些都屬於伐謀之策。」伍子胥連聲稱妙,又問:「伐交該如何做呢?」孫武說:「具體來說,現今楚國與唐、蔡兩小國結盟,若我攻楚,唐、蔡必出兵相助,與我為敵。因此,我們應用外交手段拉攏唐、蔡,這就是伐交之策。一旦唐、蔡保持中立或轉而助我攻楚,楚王便難以抵擋了!」吳王與伍子胥連聲稱好,佩服孫武的智慧與深謀遠慮,決定依計而行。
再說楚昭王聽聞吳王拜孫武為大將,厲兵秣馬欲攻楚國,不禁憂心忡忡。某夜,楚王做了許多惡夢,清晨起身,頭暈目眩。他覺得眼皮發澀,走到窗前茶几旁,欲取銅鏡照臉。忽然發現一把劍壓在銅鏡上。楚王拿起劍細看,劍刃在晨光中散發出藍色光芒,顯然是一把寶劍。
這劍並非楚王平日佩帶之劍,那把劍仍掛在牆上。與此劍相比,楚王的佩劍相形見絀。這劍是誰放在這裡的呢?楚王十分驚訝,召集侍女查問,竟無人知曉。楚王心中不安,召來右令尹囊瓦商議此事。
囊瓦阿諛奉承道:「定是大王治國有方,道德高尚,感動上天,派神仙送來這把寶劍。否則,後宮森嚴,連鳥都飛不進來,誰能進入大王寢室呢!」楚王聽後大喜,便將此劍珍藏起來。
不久,楚國首都來了一位自稱風胡的鍛冶匠。風胡是越國人,不僅以鍛造寶劍聞名天下,還能辨識各種名劍。楚國許多愛劍之人紛紛請他鑑定寶劍。不論何劍,風胡只須一眼,便能說出鑄造者、年代與特徵。消息很快傳到楚王耳中,遂召風胡入宮,請他鑑定那把來歷不明的寶劍。
風胡拔劍出鞘,只聽「嗡」的一聲,劍光如電刺入雙眼。風胡倒吸一口冷氣,將劍放回茶几,躬身對劍虔誠行禮,口中喃喃低語。這神神鬼鬼的舉動令楚王困惑,兩眼直瞪著風胡。風胡聲音由小漸大:「得罪了,湛盧,我不知你來到此地,有失遠迎啊!」楚王問:「湛盧是誰?他在哪裡?」風胡彷彿剛從夢中驚醒,慌忙說:「稟大王,『湛盧』是此劍之名。此劍乃越國名匠歐冶子所鑄。當年越王命歐冶子鑄造五把寶劍,其中三把贈予吳王闔閭。吳王為三劍命名:湛盧、磐郢、魚腸。湛盧是三劍中最優者,可稱天下第一劍。此劍原為吳王秘藏,怎會來到楚國?奇事,奇事!」
楚王聽說自己所得湛盧劍竟是天下第一寶劍,笑得眼睛都瞇起來了。但他仍為此劍來路不明而憂慮:「既為吳王秘藏,怎會幾日前清晨突然出現在我寢室?此事是凶是吉?」風胡沉吟良久,突然拍手道:「我想起來了,歐冶子是我的朋友,他曾告訴我,此劍凝聚五金之英、太陽之精、天地之靈而成。佩於腰間,威勢陡增;拔出此劍,百神相助,非王者不可擁有。此劍還有靈性,若擁有者違背道義,它會憤然離去,自尋有德之王者。由此可知,此劍因吳王無道,離他而奔向大王您了。」
楚王猛然想起右令尹囊瓦所言「神仙送劍」之事,兩人說法不謀而合,更覺可信。這純屬胡言亂語,楚王竟深信不疑,得意地哈哈大笑:「上天是最公正的,最公正的啊!」忽然又止住笑,問風胡:「吳王原有三把寶劍,另兩把還在嗎?」風胡答:「磐郢劍因吳王獨女病逝,已陪葬入土。魚腸劍則已化為一堆廢鐵。大王您是知道的,吳王闔閭殺其堂兄僚王,篡位自立。他雇用刺客殺僚王,用的正是魚腸劍。此乃喪盡天良的不道德行為,故魚腸劍失去神力,變為廢鐵。」
楚王懸著的心終於放下,說:「如此看來,吳王已無一把寶劍,他已被上天拋棄,從此我不必再懼怕他了!」他重賞風胡許多金子。風胡得金後,便離開楚國前往吳國。原來,這一切都是孫武暗中安排。劍是由高手神偷送入楚宮;風胡神神鬼鬼的言行,也是孫武精心佈置的。
孫武神不知鬼不覺地運用「伐謀」之策,使楚王心高氣傲,輕視吳國。驕兵必敗,孫武未費多少代價,便讓楚王邁出失敗的第一步。
孫武還要讓楚王邁出失敗的第二步、第三步。他密切關注楚國盟友唐、蔡兩小國的動向,尋找離間之機。
機會終於來了。他派往楚國的密探回報:楚國右令尹囊瓦得罪了唐、蔡兩國國君,他們對他極為怨恨。
事情是這樣的:唐、蔡兩國每年都要向楚國朝貢一次。今年,唐侯帶了一匹千里名駒,蔡侯帶了一件珍貴的狐皮戰袍,前往楚國獻給楚王。右令尹囊瓦覬覦這兩件寶物,竟派人半路攔截,既不讓他們見楚王,也不讓他們離開楚國。
唐侯手下一名小頭目頭腦靈活,心想何必為一匹馬讓主人不明不白地滯留楚國?便於半夜偷出千里駒,獻給囊瓦,說:「我家大王稱讚您德高望重,特命我獻上千里駒!」囊瓦立即放行唐侯,讓他回國。蔡侯得知唐侯脫身之法後,也將狐皮戰袍送給囊瓦。蔡侯離開楚國邊境時,憤恨地說:「太欺負人了!我雖是弱國之君,但總有一天,我要越過邊界,殺了囊瓦這個老賊!」
孫武立即以吳王名義,送給蔡侯一件狐皮戰袍與一封信。信中寫道:「聽聞楚國右令尹奪走大王心愛的狐皮戰袍,我深感震驚。楚雖為強國,囊瓦不過是臣子;蔡雖為弱國,大王您卻是一國之君。臣子怎可對君王強取豪奪?我亦為一國之君,對囊瓦之行徑極為憤慨。特贈狐皮戰袍一件,以示慰問。」蔡侯讀信後,不禁流下淚來,心想:「楚是強國,吳也是強國,不如與吳國結盟。」
唐侯也收到吳王贈送的千里駒與一封信。他同樣感動落淚,準備投靠吳王。
數日後,蔡、唐兩國派使者秘密來到吳國,正式表示願與吳國結盟,共同對付楚國。送走使者後,吳王高興地對孫武說:「將軍英明,不費一兵一卒,便使我獲得蔡、唐兩國五萬兵力!」伍子胥說:「楚王失去五萬,我得五萬,合計十萬軍隊!大將軍的『伐交』之計真高明啊!」吳王對孫武說:「大將軍,現在可以對楚用兵了吧?」孫武說:「楚王聽信風胡之言,失去戒心;唐、蔡兩國暗中背叛,又削弱其力量。伐楚條件已成熟。但用兵前尚有一事。」吳王問:「何事?」孫武說:「我國南面的越國,早已覬覦我國。萬一我軍北上伐楚時,他們乘虛傾國來攻,我軍將腹背受敵,一夜之間便會亡國。」
吳王背脊驚出冷汗,失聲道:「那怎麼辦?怎麼辦?」孫武說:「派使者赴越國探風聲,宣稱我國準備伐楚,兵力糧草不足,向他們借兵借糧。若越國答應,則無犯我之意,那時方可放心伐楚。」伍子胥問:「萬一越國拒絕呢?」孫武說:「那他們必會背後攻我。先下手為強,伐楚之前,先解決他們。」
數日後,吳國使者赴越國,當面向越王提出借兵借糧之請。越王覺此事重大,與文臣武將商議。武將胥抒說:「不能借!吳國人打仗,讓越國人白白送死,天下哪有此理!」丞相范蠡對越王說:「吳王向我借兵借糧,並非真心求援,實質是探我意圖,看我是否趁其伐楚時攻其不備。」越王大驚,問:「此事如何處理?」范蠡說:「派使者送信給吳王,說我國貧窮,兵力薄弱,只能支援些糧食。如此,吳王才會安心伐楚。一旦吳王離開伐楚,我們便出其不意攻其後方,佔其領土,此為上策!」
越王思索片刻,認為范蠡之計甚妙,便寫信一封,調撥軍糧五百石,送往吳國。
孫武看了越王的信,問伍子胥意見如何。伍子胥說:「越國送來軍糧,表示無侵犯之意,我可放心伐楚了。」孫武搖頭說:「此信是范蠡的欺騙之術。不可輕視范蠡,此人善於權謀。只送糧不派兵,是個圈套。他以糧安我心,待我伐楚離國後,必會出兵攻我。」伍子胥說:「越國人真狡猾,乾脆找藉口消滅他們!」孫武擺手說:「人家以禮相待,送我軍糧,我們卻動武,必失信於天下,不可為也。我已有計,派五千軍隊駐守吳越邊境。如此,我攻楚時,越國便不敢來犯。」伍子胥不解問:「若越國真的來犯,五千人有何用?」孫武說:「范蠡是聰明人,見我邊境駐軍,自知陰謀已被識破,必不敢用兵。」
果然,范蠡得知吳國在邊境駐軍後,歎息道:「我送五百石軍糧,原想迷惑吳國,竟被識破。看來孫武果然名不虛傳,是善於權術之人。與此等人物作戰,不知何時會中其計謀,還是別惹麻煩為妙!」
孫武解除後顧之憂後,正式誓師伐楚。進入楚國領土後,吳軍連戰連勝,將楚軍打得一敗塗地,直逼楚國都城。楚王在親衛護駕下,艱難逃離楚國。曾稱霸一時的楚王,落得悲慘下場。
伐楚勝利後,吳王將首功歸於孫武。但孫武不願為官,返回故里隱居。他留下一部《孫子兵法》,乃舉世聞名的軍事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