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慶曆七年,江南地區陰雨綿綿,從三月一直下到九月,田裡的莊稼顆粒無收,受災面積達一百二十七個縣。米價節節攀升,到了十月,米價就由原來的每石四百文漲到了一千五百文,老百姓們苦不堪言。
江南各州府官員一面請求朝廷援助,一面強力抑制米價、懲辦奸商。一旦發現有人哄抬米價,輕則沒收家產、發配充軍,重則就地斬首。依靠這種雷霆般的手段,江南地區的米價終於穩定下來,維持在每石五百文左右。
然而,在東南沿海,一個當時叫鄞縣的偏遠小縣(現今的寧波),卻有一位極為另類的縣令,不但不抑制米價,反而發出公文,以政府名義強制規定:鄞縣境內米價每石三千文!
這位大膽的縣令,正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王安石。
一時間,寧波境內民怨沸騰,尤其是一些普通百姓罵得最厲害。由於米價太貴,不少人家只好舉家喝粥度日。米商們則歡呼雀躍,發了大財,紛紛知趣地給王安石送上金銀。對此,王安石來者不拒,一一收下。偶爾有外地商人忘了敬獻金銀,王安石還會派師爺前去討要。
當時任杭州知府的呂向高聽說此事,怒不可遏。只因礙於王家世代為官,勢力強大,而王安石本人又是海內名士、文壇領袖,才暫時沒有追究。呂向高心想:等寧波鬧得不可收拾,再去懲辦王安石也不遲!也好免去自己落下妒賢嫉能、不能容人的罵名。
沒想到,由於陝西一帶連年大旱,朝廷已賑濟多年,如今國庫空虛,對江南的雨災一時無力救助。到了第二年三月,江南市面上幾乎已無米可賣。黑市上,米價開到五千文一石,還常常有價無市。大量饑民開始湧現,不少人舉家外遷,每天都有許多人餓死。昔日風景如畫的江南,一時間哀鴻遍野,淒涼一片。
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寧波境內卻米糧充足,人民生活安定。原來,全國各地的商人聽說寧波米價高昂,有利可圖,紛紛把米販運到寧波。寧波的老百姓們,雖然一時間將多年的積蓄消耗殆盡,卻幾乎沒有出現饑民;對於無力買米的人家,王安石就發放銀兩予以救助。
後來,寧波的米糧越積越多,漸漸供過於求。商人們已把米運來,不好再運回去,只好就地降價銷售。米價竟然慢慢回落到一千五百文一石。
與江南其他地方相比,寧波簡直就是個世外桃源。
原來,江南不同於陝甘等貧弱地區。這裡歷來富庶,不僅魚米豐饒,而且商業十分發達。普通人家幾十年下來,也小有積蓄。因此,乍遇荒年,人們需要的只是糧食。就算米價高,省吃儉用,也能支撐一年半載。
呂向高這才發現,王安石真有一套,實在是高明。他立刻嘉獎王安石,並通令江南各地提高糧價,每石三千五百文。
商人們一聽,大受振奮,紛紛竭盡所能,馬馱驢運、水陸並行,從全國各地源源不斷地把米販運到江南。江南民眾家財散盡,卻終於渡過了這一劫。
經此一事,王安石聲名大振,從此平步青雲,成為北宋一代名臣。
(黃玉摘自《牛城晚報》2009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