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生卒年不詳,真名失傳,約活動於公元前四世紀下半葉,齊國人(今山東鄄城人),吳國大將孫武的後代。相傳他少年時與龐涓同師於著名高人鬼谷子。龐涓任魏惠王將軍,因妒忌孫臏才能,將其騙至魏國,施以臏刑(割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來被齊國使者秘密帶回齊國,經將軍田忌舉薦,受到齊威王重用為軍師。在齊、魏爭雄具有決定意義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孫臏指揮齊軍兩次擊敗魏軍,迫使龐涓自殺,使齊國成為強國之一。他在作戰中運用避實擊虛、攻其必救的原則,創造了著名的「圍魏救趙」戰法,為古往今來兵家所效法。孫臏及其弟子所撰寫的《孫臏兵法》繼承了孫武的軍事思想,總結戰國中期以前的戰爭經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軍事理論遺產。
魏惠王也仿效秦孝公的做法,想找一位像商鞅般的人才。他花費大量金錢招徠天下豪傑。龐涓前來求見,向他講述富國強兵的道理。魏惠王聽後十分高興,便任命龐涓為大將。龐涓確實有些本領,他日夜操練軍隊,先從附近幾個小國下手,接連打了幾場勝仗,後來甚至打敗了齊國。從此以後,魏惠王更加信任龐涓。龐涓也自認是了不起的能人。但他知道,自己有一位同學——齊國人孫臏,本領比他更強。據說孫臏是吳國大將孫武的後代,唯有他知道祖傳的《孫子兵法》。
魏惠王也聽聞孫臏的名聲,曾與龐涓談起此人。龐涓便派人把孫臏請來,讓他與自己一同在魏國共事。豈料龐涓心懷惡意,暗地裡在魏惠王面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魏惠王勃然大怒,判孫臏有罪,在他臉上刺字,並剜去雙膝的膝蓋骨。幸虧當時齊國有一位使臣到魏國訪問,偷偷將孫臏救出,帶回齊國。齊國大將田忌聽說孫臏是位將才,便把他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正致力改革圖強,他與孫臏談論兵法後,大為賞識,只恨未能早日相見。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龐涓進攻趙國,包圍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西南)。第二年,趙國向齊威王求援。齊威王本想任命孫臏為大將,孫臏連忙推辭說:「不可。我是一個受過刑罰的殘廢之人,若擔任大將,恐怕遭人恥笑。大王還是任命田大夫為大將吧。」於是齊威王任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發兵救援趙國。孫臏坐在一輛有篷帳的車中,為田忌出謀劃策。孫臏對田忌說:「如今魏國精銳部隊全都投入攻打趙國,國內多是老弱殘兵,防備空虛。我們不如直接進攻魏國首都大梁。龐涓得知後,必定放棄邯鄲,急忙回援。我們可在途中伏擊,迎頭痛擊,定能打敗他。」田忌依計行事。龐涓軍隊剛攻下邯鄲,忽然聽說齊國攻打大梁,立刻下令撤軍。當部隊退至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時,正好遭遇齊軍。雙方交戰,龐涓大敗。齊軍大獲全勝而歸,邯鄲之圍也因此解除。
公元前341年,魏國再次派兵攻打韓國,韓國也向齊國求救。當時齊威王已去世,他的兒子齊宣王派遣田忌、孫臏率軍救援韓國。孫臏再次使用老策略,不直接救韓,反而直攻魏國。龐涓收到本國告急文書,只好撤軍回援,此時齊軍已進入魏國境內。魏國調動大量兵力,由太子申率領,抵禦齊軍。這時,齊軍卻開始撤退。龐涓察看了齊軍駐紮過的營地,發現營盤佔地極廣,又命人清點炊灶數量,足夠十萬人用餐之用,不禁大驚失色。第二天,龐涓率大軍趕到齊軍第二次紮營之地,再數炊灶,僅夠五萬人使用。第三天,追至齊軍第三次紮營處,細數爐灶,只剩兩萬人之用。龐涓這才放下心來,笑道:「我早就知道齊軍膽小怯懦。十萬大軍進入魏國,才三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於是命令魏軍晝夜不停地沿著齊軍撤退路線追擊。一直追到馬陵(今河北大名縣東南),正是天色將黑之際。馬陵道異常狹窄,道路兩旁盡是障礙物。龐涓恨不得一步追上齊軍,便命令大軍摸黑前進。忽然前方士兵回報:「前面的道路被木頭堵住了!」龐涓上前查看,果然見路旁樹木皆被砍倒,僅留一棵最大的未砍。仔細一看,那棵樹的一面已被剝去樹皮,露出白色的樹幹,上面隱約寫著幾個大字,因天色昏暗,看不清楚。龐涓命士兵點火照明。幾名士兵點燃火把,藉著火光一看,樹幹上赫然寫著:「龐涓死於此樹下。」龐涓大驚失色,急忙下令撤退,但為時已晚。四周頓時箭如飛蝗,密密麻麻射向魏軍。一時間,馬陵道兩旁殺聲震天,處處都是埋伏的齊國士兵。原來這是孫臏設下的計謀,他故意每日減少爐灶數目,引誘龐涓追來。他算準魏軍必在此時到達馬陵,早已預先埋伏大批弓箭手,並下令只待樹下出現火光,便萬箭齊發。龐涓走投無路,只得拔劍自刎。齊軍乘勝追擊,大破魏軍,連魏國太子申也被俘虜。
從此之後,孫臏的名聲傳遍各諸侯國。他所著的《孫臏兵法》大約在東漢末年便已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