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阿圖文

主選單

  • 首頁
使用者帳號選單
  • 登入

導航連結

  1. 首頁

袁隆平水稻之父

By 故事大全 , 12 九月 2025

1960年,罕見的天災人禍導致糧食嚴重匱乏,一名名面黃肌瘦的浮腫病人相繼倒下……袁隆平五尺之軀也親身經歷了飢餓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夜不能寐,輾轉反側。他想起舊社會,人民受統治階級剝削壓迫,飽受戰爭之苦,缺衣少食,流離失所。如今人民當家作主,卻仍未擺脫飢餓的威脅。他決心發揮自己的才智,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盡快培育出每畝產量達八百斤、一千斤甚至兩千斤的水稻新品種,大幅提高糧食產量,以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飢餓。

袁隆平贊同這樣一個公式:知識 + 汗水 + 靈感 + 機遇 = 成功。

憑藉對遺傳學已有較深的理解,他對試驗田中退化植株進行細緻觀察與統計分析,不僅論證了那株「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天然雜交稻」,更從其第一代優良的生長勢態,充分證明水稻確實存在明顯的雜交優勢現象。實驗結果使他確信,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

然而,雜交水稻是世界性難題。由於水稻是雌雄同花作物,進行自花授粉,很難一朵一朵地人工去除雄蕊來進行雜交。因此,必須先培育出雄蕊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後才能與其他品種進行雜交。這是一個極其困難的世界性課題。袁隆平知難而進,他認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親本,應是一株自然突變產生的雄性不育株,這種植株在自然界中也可能天然存在。中國擁有眾多的野生稻與栽培稻品種,蘊藏著豐富的種子資源,堪稱水稻的自由王國。「外國沒有成功的,中國人未必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邁開雙腿,走進茫茫綠海般的稻田,尋找這種從未見過、中外文獻也未曾記載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日復一日,他頂著烈日,腳踩爛泥,駝背彎腰,一穗一穗仔細觀察尋找。「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第十四天,發現了一株雄蕊花藥無法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

1964年6月至1965年7月間,他與妻子鄧則又先後找到六株雄性不育植株。成熟時,分別採收了這些植株自然授粉後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種子。經過兩個春秋的試驗與科學數據的分析整理,袁隆平撰寫出第一篇重要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於1966年《科學通報》第17卷第4期。文中還預言:通過進一步選育,可獲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使後代保持雄性不育性狀)和恢復系(恢復雄性可育能力),實現「三系配套」,從而利用雜交水稻第一代的優勢,這將為農業生產帶來大面積、大幅度的增產。這篇重要論文的發表,被一些同行譽為「吹響了第二次綠色革命的進軍號角」。

此後又歷經八年艱辛,突破「五關」(提高雄性不育率關、三系配套關、育性穩定關、雜交優勢關、繁殖制種關),終於在1974年成功配製出種子,並組織了優勢鑑定。1975年,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實現大面積制種成功,為次年大面積推廣做好了種子準備,使這項研究成果進入大面積推廣階段。

1975年冬天,國務院作出迅速擴大試種並大規模推廣雜交水稻的決定,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與財力,一年繁殖三季種子,以最快速度推廣。1976年示範種植208萬畝,雜交水稻開始在全国範圍內投入生產應用。到1988年,全國雜交稻種植面積達1.94億畝,佔水稻總面積的39.6%,而總產量占比高達60%以上。十年間,全國累計種植雜交稻12.56億畝,累計增產稻穀超過1000億公斤,增加總產值280億元,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群眾交口稱讚:「靠兩『平』解決了吃飯問題」,一是靠黨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是靠袁隆平的雜交稻。人們用樸實的語言,說出了億萬中國農民的心聲。

隨著雜交水稻的成功培育與全國大面積推廣,袁隆平聲名鵲起。面對成績與榮譽,袁隆平公開指出,當時培育的雜交稻存在「三個有餘、三個不足」的缺點,即「前勁有餘、後勁不足;分蘗有餘、成穗不足;穗大有餘、結實不足」。他組織助手們從育種與栽培兩方面採取措施,致力於解決這些問題。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面對世界性的糧食危機,袁隆平心中再次萌發了一個驚人的設想,大膽提出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課題,試圖解決更大範圍的飢餓問題。

1985年,袁隆平以強烈的責任感發表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探討》一文,提出了選育強優勢超高產組合的四條途徑,其中投入精力最多的是培育核質雜種。然而多年的育種實踐,未能產生符合生產需求的組合。他果斷地從核質雜種研究中轉向,邁向更具希望的新研究領域。

袁隆平憑藉豐富的想像力、敏銳的直覺與大膽的創造精神,認真總結百年農作物育種史與二十年「三系雜交稻」育種經驗,結合自己掌握的豐富育種材料,於1987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高瞻遠矚地規劃了雜交水稻的兩個戰略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三系法」為主,實現品種間雜種優勢利用;第二階段以「兩系法」為主,實現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第三階段以「一系法」為主,實現遠緣雜種優勢利用。這是袁隆平雜交水稻理論發展的又一座高峰。

在袁隆平戰略思想的指引下,繼湖北石明松於1973年在晚粳品種「農墾58」的自然群體中發現一株光敏核不育材料後,1987年7月16日,李必湖的助手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的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發現一株光敏不育水稻。經過兩年三代的異地繁殖與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與不育度均達100%,在安江地區不育期穩定超過50天,且育性轉換明顯且同步。這項新成果為雜交水稻由「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創了嶄新局面。同時,水稻「無融合生殖」研究的進展,也使「一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邁出了可喜的一步。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滿必勝信心。

隨著雜交水稻在世界各國的試驗與推廣,雜交稻已引起全球關注。近年來,袁隆平先後應邀赴菲律賓、美國、日本、法國、英國、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亞等八個國家,進行講學、技術傳授、參加學術會議或開展技術合作等國際學術活動共19次。自198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成果榮獲國內建國以來首個特等發明獎以來,從1985至1988短短四年間,他又連續榮獲三項國際科學大獎。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我們稱袁隆平先生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貢獻為人類帶來了福音。」

袁隆平,從湖南省偏僻的安江農校走出,從一名山村中等農校的青年教師,成長為舉世矚目的偉大科學家,登上了「雜交水稻之父」的寶座。雜交水稻研究事業方興未艾,正朝著袁隆平提出的新戰略設想迅猛發展!

分類
名人故事

語言切換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 Korean
  • 日本語

© 2025 阿圖文 鄂ICP备20251306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