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倫在朝中擔任郎中,官大權大勢也大,同僚們都有幾分懼怕他,就連皇上和娘娘也不敢輕視他。為什麼呢?因為他為人正直、公正,敢於硬碰硬,不怕得罪人。若說到對待百姓,他可是一位大好人,從不依仗官勢欺壓他人,還經常微服私訪,救濟貧困、幫助危難,行善積德。
那時,紙尚未發明,公文案件都寫在竹簡上,他每天辦公需翻閱數百斤重的竹簡,簡直累得不堪負重。由自身的辛勞,他想到許多人的辛苦;由眾人的勞累,他又想到國家的利益。於是,他給自己立下一個任務:要造出一種輕便、便宜且易於保存的書寫材料。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比登天還難。這根本是前所未有的事,該從何處著手呢?他苦思冥想,仍毫無頭緒。有一天,他看見一位老翁剝取樺樹皮,發現裡面一層層的薄樹皮光滑輕巧,便撿了幾片,反覆觀察,越看越覺得是書寫的好材料。於是他把這些樺樹皮帶回家中,研墨提筆,寫了幾行大字。過了幾天,樹皮乾燥後表面皺巴巴的,就像七八十歲老人額頭上的皺紋,有些字跡也因此變形。他生氣地將樹皮扔進柴堆裡去了。
然而,他並未灰心,仍持續尋找書寫的材料。他為這件事究竟費了多少心思,走了多少路,誰也說不清楚,只有他的好友張紙察覺到一些異狀:他的衣帶漸漸寬鬆了,話語越來越少,很少閒聊,總是凝神思索什麼。張紙問他,他只是微笑,並未多言。
這年春天,張紙回家為父親慶祝七十大壽,蔡倫也前往祝賀。張紙家住白水淮溝河,交通不便,山路崎嶇難行。蔡倫為朋友肝膽相照,不辭辛勞,深受張家父子歡迎。祝壽完畢,蔡倫從住宿處走出,獨自一人到村外遊玩,走到一個水池旁,看見一群小孩從池中掏出濃稠的漿狀物,攤放在破席片上曝曬,曬乾後揭下來玩耍。他問孩子們玩的是什麼東西,他們回答說是「棉花皮」。這名字真奇怪,蔡倫聽都沒聽過。於是他向孩子手中拿來棉花皮,左看右看,反覆端詳,看得入神,嘴裡還喃喃自語。看了很久,他又向孩子們要了幾片,急忙匆匆往回走。回到住處後,立刻研墨潤筆,在棉花皮上唰唰唰地寫起大字來。寫著寫著,忽然大笑起來:「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侍衛嚇了一跳,以為蔡大人犯了什麼邪症,急忙圍過來問長問短。問明白後才知道,原來蔡大人是因找到理想的書寫材料而欣喜若狂。大家剛放寬心,只見蔡大人又向外跑去,來到孩子們玩耍的池子邊。蔡倫站定腳步,仔細查看池中的漿質,看了很久仍不得其解,便向村民打聽。村民說,這個池子原是個死水潭,本來用來飲牛,後來有人把彈棉花後剩下的爛棉花扔進去,人們嫌髒,不再來飲牛,結果大家就把爛鞋、臭襪子、繩頭、爛皮片等垃圾都往裡扔。時間久了,水便變成像漿糊一樣的黏稠狀。小孩掏出來曬乾玩耍,大人也不知那叫什麼。蔡倫聽罷,心中暗暗打定主意,便命侍衛把池中的漿質全部取出,曬成最薄的片狀,再裁成方形,疊成一疊,帶回府中。
第二天,他稟告皇上,已找到最好的書寫材料,並將帶回的紙片呈送皇上試用。皇上試用後,大加讚賞,並鼓勵他繼續試製。
他依照村民所說的方法,將棉織品放入自己挖好的池子中,用水浸泡。這些棉織品不知怎麼搞的,好幾個月都未能變成漿狀。他急得用木棍攪拌,用椽子搗碎,攪了好幾個月,搗了好幾個月,終於使棉織品化成了糊狀。他再像先前一樣晾曬,終於又製得了好幾沓薄薄的棉花皮片。為了紀念在張紙故鄉的這一發現,蔡倫將這些棉花皮片命名為「紙」,每一片稱為「一張」。從此,世上才有了「紙」這個名稱。
然而,初次試製出的紙非常粗糙,也不夠柔軟光滑,這又成了蔡倫心中的疙瘩。於是他上表奏請辭職,專心致力於造紙試驗。皇上不准。蔡倫再次上表,陳述自己做官只能造福一代君臣百姓,但造紙卻能利益百代子孫,懇請皇上准許。皇上不捨這樣忠心耿耿的好官,仍然不准。蔡倫第三次上表,表示造紙成功後,仍願重返朝廷,繼續為君王效力。皇上見蔡倫意志堅決,含淚批准了他的請求。
蔡倫辭職後,立即前往白水淮溝河,聘請幾位幫手,日夜不停造紙,造出的紙果然越來越精良。蔡倫的名聲也日益響亮。買紙的人絡繹不絕,儘管蔡倫等人日夜苦幹,仍無法滿足需求。他見此情景,便讓幫手各自開設造紙廠,培養徒弟,使更多人掌握這項技術。
後來,皇上召蔡倫回朝復職,蔡倫再次上表推辭。皇上無奈,只好讓他長期住在民間專心造紙。後來蔡倫享盡天年,最終逝世於淮溝河。村民為他舉行了極其隆重的葬禮,還為他修建廟宇,立碑紀念。這塊碑後來不知怎的被搬到馬家寨的大路邊,直到解放後仍在原地,至今卻不知被何人搬走。至於他當年造紙用的池子,至今仍存於淮溝河。
也有人說,蔡倫被玉皇大帝召至天宮,在天宮開設了一座龐大的造紙廠,聲名遠播。玉皇大帝擔心他的名聲蓋過自己,幾百年後便將他貶降至西方凡間,讓他去那裡造紙。因此,西方的造紙術比中國晚了數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