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隴望蜀

【拼音】
dé lǒng wàng shǔ

【解釋】:隴:指甘肅一帶;蜀:指四川一帶。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

【出自】:《後漢書·岑彭傳》:「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

【成語故事】
隴:位於今甘肅省東部、陝西南部;蜀:位於四川省中西部。如今一般用「得隴望蜀」這個成語來比喻得寸進尺、貪得無厭,多含貶義。

東漢初年,隗囂(áo)割據隴地,公孫述割據蜀地,各自稱王,二人相互勾結,對抗朝廷。建武八年,光武帝劉秀與大將岑彭率軍攻破天水(今屬甘肅省),岑彭又與偏將吳漢將隗囂包圍於西城。公孫述派兵前來救援隗囂,駐紮在上邽(guī),光武帝再派蓋延、耿弇包圍該地,自己則率軍東歸。回到京都後,劉秀寫信給岑彭說:「兩城若下,便可帶兵向南擊破蜀虜。人若不知足,即平隴,復望蜀。」意思是,攻下兩城後,就應乘勝帶兵南下,平定蜀地。人若不知滿足,平定隴地後,便又企圖攻取蜀地。後來,「既平隴,復望蜀」逐漸演變為成語「得隴望蜀」,意思也轉變為形容得寸進尺、貪心不足。此成語既可作褒義,亦可作貶義。雖然「得隴望蜀」的典故最早出於劉秀之事,但在《三國演義》中亦有一段與此成語相關的故事:「……曹操已得東川,主簿司馬懿進言曰:『劉備以詐力取劉璋,蜀人尚未歸心。今主公已得漢中,益州震動。可速進兵攻之,勢必瓦解。智者貴於乘時,時不可失也。』曹操歎道:『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劉曄曰:『司馬仲達之言是也。若稍遲緩,諸葛亮明於治國而為相,關、張等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守關隘,不可犯矣。』操曰:『士卒遠涉勞苦,且宜存恤。』……」那麼,曹操之所以不進軍,真的是因為戰線太長,或襄樊、合肥戰場壓力太大嗎?其實不然。駐守襄陽的曹仁、鎮守合肥的張遼,皆為能獨當一面的將才;而且當時這兩條戰線的戰況並非十分吃緊。再加上有滿寵、李典等人協助,以及「賊來乃發」的木匣密令指引,即便是遭遇逍遙津之類的大戰,也足以堅守至援軍到來。因此,真正的原因只能是曹操「心老了」。這裡的「老」並非單指年齡,也不是「老驥伏櫪」中的「老」,而是一種內心的滄桑、厭倦與疲憊。連年征戰,特別是赤壁之戰後,破馬超、滅張魯等幾場大戰,曾經熾烈燃燒的壯志雄心,漸漸熄滅。是的,曹操的心已經老了,不再有如日中天的氣勢與激情,不再有當年論英雄的豪情、觀滄海的壯志、賦赤壁的雄心,如今只剩下一抹夕陽晚照。逍遙津之戰後,錯過了平定西川最佳時機的曹操,與眾官議論:「此時可收西川否?」劉曄答道:「今蜀中稍定,已有防備,不可進擊。不如撤兵去救合肥之急,再圖江南。」於是曹操只得退兵,留下夏侯淵、張郃鎮守漢中。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