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圖文

Main navigation

  • 首頁
  • 人生故事
  • 兒童故事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哲理故事
  • 寓言故事
  • 幽默故事
  • 恐怖故事
    • 鬼故事
  • 成語故事
  • 歷史故事
  • 民間故事
  • 職場故事

導航連結

  • 首頁
  • 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

By 中国のストーリーサイト | 5:11 下午 CST, 三 九月 17, 2025

俗話說「先下手為強,後動手遭殃」。在軍事上,「先發制人」也是一個重要的命題。早在《左傳》中便有「先人有奪人之心」的提法,後人也多強調「兵貴先」、「寧我薄人,無人薄我」,意思都是主張爭取作戰中的先機之利。可是,事情並不是絕對的。在一定條件下,「後發制人」也是軍事鬥爭的重要手段,它與「先發制人」之間存在著辯證的統一。其實質便是積極防禦,即以防禦為手段,以反攻為目的的攻勢防禦,它常常成為較弱一方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春秋時期的晉楚城濮之戰,就是歷史上這方面的典型戰例之一。
城濮之戰發生於魯僖公二十八年(西元前632年),它是春秋時期晉、楚兩國為爭奪中原霸權而進行的第一次戰略決戰。在這場戰爭中,楚軍在實力上占有優勢,但是由於晉軍善於「伐謀」、「伐交」,並在戰役指導上採取了正確的揚長避短、後發制人的方針,從而最終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楚軍,「取威定霸」,雄踞中原。
春秋時期,大國爭霸,最先崛起的是東方的齊國。齊桓公死後,齊國內亂不已,霸業遂告中衰。這時,位於長江中游地區的楚國乘機向黃河流域擴展勢力,並在泓水之戰中挫敗宋襄公圖霸的企圖,將自己的勢力範圍發展到長江、淮河、黃河、漢水之間,控制了鄭、蔡、衛、宋、魯等眾多中小國家。正當楚國勢力急劇向北發展的時候,在今山西、河南北部、河北西南一帶的晉國也興盛了起來。西元636年,長期流亡在外的晉公子重耳歷盡艱辛,終於回國即位,是為晉文公。他執政後,對內修明政治,任賢使能,發展經濟,崇儉省用,整軍經武;對外高舉「尊王」旗幟,爭取與國,從而逐步具備了爭奪中原霸權的強大實力。
晉國的壯大崛起,引起了楚國的嚴重不安。兩國之間的矛盾因此日趨尖銳。而圍繞對宋國的控制權,終於導致了這一衝突的全面激化。
西元前634年,魯國因和曹、衛兩國結盟,幾度遭到齊國的進攻,便向楚國請求援助。而泓水之戰後被迫屈服於楚的宋國,這時看到晉文公即位後晉國實力日增,也就轉而依附晉國。楚國為了維持自己在中原的優勢地位,便出兵攻打齊、宋,並想藉此來扼制晉國勢力的東進和南下。而晉國也不甘心長期局促於黃河以北一帶,於是便利用這一機會,以救宋為名,出兵中原。
西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領楚、鄭、陳、蔡多國聯軍進攻宋國,圍困宋都商丘。宋成公於危急中派大司馬公孫固到晉國求救。晉國大夫先軫認為這正是「報施救患,取威定霸」的良機,力主晉文公出兵。但是,當時晉、宋之間隔著曹、衛兩國,勞師遠征,有側背遇敵的危險;況且楚軍實力強大,正面交鋒也無必勝把握。正當晉文公為此躊躇猶豫之際,狐偃進而向晉文公提出建議:先攻打曹、衛兩國,調動楚軍北上,以解救宋國,這樣就堅定了晉文公出兵的決心。戰略方針確定後,晉國君臣隨即進行了戰前準備,將原來的兩個軍擴編為上中下三個軍,並任命了一批比較優秀的貴族官吏出任各軍的將領。準備就緒後,晉文公遂於西元前632年1月統率大軍渡過黃河,進攻衛國,很快佔領了整個衛地。接著,晉軍又向曹國發起了攻擊,三月間,攻克了曹國都城陶丘(今山東定陶),俘虜了曹國國君曹共公。
晉軍攻打曹、衛兩國,原來的意圖是想引誘楚軍北上,然而楚軍卻不為所動,依然全力圍攻宋都商丘。於是宋國又派門尹般向晉告急求援。這就使得晉文公感到進退為難:如不出兵驰援,則宋國力不能支,一定會降楚絕晉,損害自己稱霸中原的計劃;但若出兵驰援,則原定誘使楚軍於曹、衛之地決戰的戰略意圖便將落空,且己方兵力有限,在遠離本土情況下與楚軍交戰恐難以取勝。為此,晉文公再度召集大臣進行商議。先軫仔細分析了形勢,建議讓宋國表面上同晉國疏遠,然後由宋國出面,送一份厚禮給齊、秦兩國,由他們去請求楚軍撤兵。同時晉國把曹、衛的一部分土地贈送給宋國,以堅定宋國抗楚的決心。楚國同曹、衛本來是結盟的,如今看到曹、衛的土地為宋所占,必定會拒絕齊、秦的勸解。齊、秦既接受了宋國的厚禮,這時便會抱怨楚國不聽勸解,從而同晉國站在一起,出兵與楚國作戰。晉文公對此計頗為讚賞,馬上一一施行。楚成王果然拒絕了齊、秦的調停,而齊、秦見楚國不給自己面子,也大為惱怒,便出兵助晉。齊、秦都是當時的大國,他們放棄中立立場,使得晉、楚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楚成王看到晉、齊、秦三大國結成聯盟,形勢明顯不利於己。就主動把楚軍撤退到楚國的申地(今河南南陽),並命令戍守谷邑的大夫申叔迅速撤離齊國,要求令尹子玉將楚軍主力撤出宋國,避免與晉軍衝突。他告誡子玉,晉文公非等閒人物,不可小覷,凡事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知難而退。但是子玉卻驕傲自負,根本聽不進楚成王的勸告,仍堅決要求楚成王允許他與晉軍決戰,以消彌有關他指揮無能的流言,並請求楚成王增調兵力。楚成王優柔寡斷,同意了子玉的決戰請求,希冀他僥倖取勝;但是又不肯給子玉增拔充足的決戰兵力,只派了西廣、東宮和若敖之六卒等少量兵力前往增援。
子玉得到了楚成王增派的這部分援兵後,更加堅定了他同晉軍作戰的決心。為了尋找決戰的藉口,他派遣使者宛春故意向晉軍提出了一個「休戰」的條件:晉軍撤出曹、衛,讓曹、衛復國,楚軍則解除對宋都的圍困,撤離宋國。子玉這一招不懷好意,實際上是要讓晉國放棄爭霸中原、號令諸侯的努力。但晉文公棋高一著,採納了先軫更為高明的對策:一方面將計就計,以曹、衛同楚國絕交為前提條件,私下答應讓曹、衛復國。另外扣留了楚國的使者宛春,以激怒子玉來尋戰。子玉眼見使者被扣,曹、衛叛己附晉,果然惱羞成怒,倚仗楚、陳、蔡聯軍兵力的優勢,氣勢洶洶地撲向晉軍,尋求戰略決戰。晉文公見楚軍向曹都陶丘逼近,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選擇有利的決戰時機,誘敵深入,後發制人,遂下令部隊主動「退避三舍」,撤到預定的戰場——城濮(今河南濮城)一帶。
晉軍的「退避三舍」,實際上是晉文公謀略勝敵的重要一著妙棋,它在政治上爭得了主動——「君退臣犯,曲在彼矣」,贏得了輿論上的同情。在軍事上造就了優勢——便於同齊、秦等盟國軍隊會合,集中兵力;激發晉軍將士力戰的情緒;先據戰地,以逸待勞等等。從而為晉軍後發制人,奪取決戰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晉軍的主動後撤,楚軍中不少人感到事有蹊蹺,主張持重待機,停止追擊。然而剛愎自用的子玉卻認為這正是聚殲晉軍,奪回曹、衛的大好時機,揮兵跟蹤追至城濮。
晉軍在城濮駐紮下來,齊、秦、宋諸國的軍隊也陸續抵達和晉軍會合。晉文公檢閱了部隊,認為士氣高昂、戰備充分,可以同楚軍一戰。楚軍方面,決戰的準備也在積極進行之中,子玉將楚軍和陳、蔡兩國軍隊分成中、左、右三軍。中軍為主力,由他本人直接指揮;右翼軍由陳、蔡軍隊組成,戰鬥力薄弱,由楚將子上統率;左翼軍也是楚軍,由子西指揮。
西元前632年4月4日,城濮地區上空戰雲瀰漫,晉楚兩軍在這裡展開了一場戰車大會戰。在決戰中,晉軍針對楚中軍較強、左右兩翼薄弱的部署態勢,以及楚軍統帥子玉驕傲輕敵、不諳虛實的弱點,採取了先擊其翼側,再攻其中軍的作戰方針,有的放矢發動進攻。晉下軍佐將胥臣把駕車的馬匹蒙上虎皮,出其不意地首先向楚軍中戰鬥力最差的右軍——陳、蔡軍猛攻。陳、蔡軍遭到這一突然而奇異的打擊,頓時驚慌失措,一觸即潰。楚右翼就這樣迅速就殲了。
接著晉軍又採用「示形動敵」,誘敵出擊,爾後分割聚殲的戰法對付楚的左軍。晉軍上軍主將狐毛,故意在車上豎起兩面大旗,引車後撤,裝扮出退卻的樣子。同時,晉下軍主將欒枝也在陣後用戰車拖曳樹枝,飛揚起地面的塵土,假裝後面的晉軍也在撤退,以引誘楚軍出擊。子玉不知是計,下令左翼軍追擊。晉中軍主將先軫、佐將郤臻見楚軍中了圈套,盲目出擊。便立即指揮最精銳的中軍橫擊楚左軍。晉上軍主將狐毛、佐將狐偃也乘機回軍夾攻。楚左翼遭此打擊,退路被切斷,完全陷入了重圍,很快也被消滅了。子玉此時見其左、右兩軍均已失敗,大勢盡去,不得已下令中軍迅速脫離戰場,才得以保全中軍。楚軍戰敗後,向西南撤退到連谷,子玉旋即被迫自殺。城濮之戰就此以晉軍獲得決定性勝利而告結束。子亂了陣腳,成千上萬人像無頭蒼蠅一般到處亂竄。
站在山頭上的張耳揮著指揮旗,命令將士們兩面夾擊。將士們勇氣倍增,爭先恐後,奮勇殺敵,一鼓作氣把潰不成軍的趙軍殺得個落花流水。大將陳餘在混戰中被亂刀砍死。戰爭結束後,有人向韓信報告,說他們抓住了一個趙國的將官。
韓信正要問是什麼人,只見幾個將士把一個渾身是血的人推推揉揉地帶到他面前。韓信一盤問,呀,不是別人,正是趙國的李左車將軍!他早就仰慕李將軍的才能。在這之前,他曾下令,誰若活捉李左車賞黃金千兩,沒想到竟被他的部下活捉了。韓信伸開雙臂,大叫一聲:「李將軍!」李左車一看是韓信,把頭別了過去。
韓信立即把李左車帶到帳下,用劍割斷綁在他身上的繩索,然後納頭便拜。李左車不禁想起韓信小時候從別人胯下鑽過的傳聞,厭惡地吐了口唾沫,道:「別耍花樣了,要砍便砍,隨你處置!」韓信也不多說,命人趕快準備宴席,他要為李將軍壓驚。宴會上,韓信不斷向李左車敬酒,並向他討教破敵之計,季左車把手一攤:「現在我做了你的俘虜,怎麼能與你商討破敵之計呢!」韓信笑道:「有道是三人行,必有我師。在打仗上,我不如你......」李左車一愣:「何以見得?」韓信說:「當初,趙王倘若真的採納了你的意見,我的腦袋怕早已搬家了!」一句話說得李左車面紅耳熱,連聲道:「韓將軍過獎了過獎了!」韓信那誠懇的態度,使李左車深受感動。當韓信再三向他求教下一步該如何行動時,李左車道:「依我看,你的這支軍隊由於長期作戰,已經疲憊不堪,難以再戰了!」韓信反問:「這麼說,我想繼續攻打燕國,是不容易的事羅?」李左車把頭點點。韓信再三追問,李左車道:「容我再好好想想。」第二天天剛亮,李左車剛剛睜眼,見韓信立在床前,等候著他出的主意,李左車慌忙站起,小聲道:「我想,你應該解甲休兵!」「解甲休兵!」「對,將你的人馬駐紮在燕國邊境,燕國也不知你在玩什麼花樣,其實你在養精蓄銳;然後,只要派一位使者到燕國送一封信,告訴燕王,你準備什麼時候攻打他們,燕國一定會嚇得發抖,必然會順從你們;這樣一來,旁邊的齊國也會向你們投降!」韓信聽了,喜出望外,連擊三掌:「李將軍,你莫不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哟!」他真的採納了李左車的建議,不費吹灰之力征服了燕國。  在慶功會上,張耳不解地問韓信:「兵書上行軍布陣,理應依山傍水,而將軍卻背水立陣,當時將士們心裡都不服,但結果還是取得了勝利,不知這是什麼道理?」韓信答道:「兵書上也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你知道,我們這支部隊大多是剛招募來的新兵,缺少嚴格的訓練,戰鬥意志也不夠堅強。再說,我帶領這支部隊時間也不長,還沒建立起真正的威望。在危急關頭,大夥是不會聽我指揮的。因此,我把部隊置於危難境地,才迫使他們各自為戰,以求生存。如果在安全的地方紮營,後面有路可逃,他們一見敵軍來勢兇猛,肯定會爭先恐後地逃跑,那樣,還怎麼能打仗呢!」一番話說得眾人口服心服。
將士們又七嘴八舌地問起了燕國為什麼這麼容易歸順。韓信莞爾一笑,把李左車推了出來,「這,你們得問問他,他是我的先生,我是聽先生說了才那樣做的。」李左車不好意思地把手直擺:「哪裡哪裡,我只不过是你們的俘虜,怎麼能當先生呢?」韓信大聲道:「是我的先生,也是眾將官的先生!」他把經過一說,驚得在場的將士個個張大了嘴巴,半天說不出話來。

歷史故事

語言切換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 조선어
  • 日本語

熱門故事

醜豬果果
時間的證明
把職業寫在腦門上
一件倒楣事
開國皇帝朱元璋
陳橋驛黃袍加身
永不屈服的俾斯麥
百尺竿頭
勵精圖治
班門弄斧

隨機故事

陳橋驛黃袍加身
多餘的責任感
神聖的沉靜
別再來這一套
持續朝著陽光走,影子就會躲在後面
彼得大帝的使團
高山流水
一個小故事改變歷史
百尺竿頭
趨炎附勢

© 2025 阿圖文   來自祖國的故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