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西沅陵縣沅陵鎮上南門杏滸沖,原有一座「梅山殿」,那裡供奉著當地土家族信奉的狩獵之神——「梅山娘娘」。原來,土家族的宗教信仰深受漢族影響,迷信山神,崇拜祖先。土家先民以善於射獵聞名,梅山神是土家族所信奉的獵神,獵人在出獵前與獵畢歸來時,都要舉行「安梅山」的祭奠儀式,祭祀「梅山娘娘」。
相傳,古時湘西沅陵山高林密,虎豹特別眾多。許多年前,在武陵山中沅水河畔的鶴鳴山與梧桐山之間的山沖裡,因虎豹成群,得名「興虎沖」。興虎沖裡有一位姓梅的獵人,家中有一獨生女兒,與父親相依為命。這位姑娘生來聰慧過人,杏眼紅唇,美貌無雙,獵人愛若掌上明珠,一心要把她教養成個出色的獵手。
這位姑娘自幼通曉鳥獸語言,性格像個男孩。白天帶著小狗玩耍,晚上抱著小兔入睡,整日樂呵呵。她勤奮好學,無論學什麼,一點就通,一學就會。五歲時便會刺繡,她繡的花,栩栩如生,彷彿活物;七歲能吹「咚咚奎」,一吹便引得百花盛開、百鳥齊鳴;九歲已能操持家務,撿柴、挑水、洗衣、煮飯,樣樣能幹,成為獵人父親最得力的助手。
姑娘長到十五、六歲,便要跟著父親進山打獵。父親起初不贊成,但經不住女兒再三懇求,只得答應帶她同去。姑娘悟性極高,父親的捕獵技藝,她很快便全部學會;加上她箭法精準,左右開弓,又準又遠,更通曉鳥獸語言,力氣驚人,因此進山打獵,百發百中。但她從不獵殺懷孕的獸類,春天也不打孵蛋的鳥兒。
姑娘每日打到的獵物,比九溪十八洞所有獵人加起來還多,每次總能滿滿挑回一大擔。打到獵物後,她總是遵照寨中習俗,留下獸頭,將獵物分給山上的每一位土家人。武陵山一帶的人都極其喜愛她,因她常年在山中奔走,大家便親切地稱她為「梅山姑娘」。
為提升捕獵技術與效率,梅山姑娘請鐵匠幫忙,發明了土製火槍,機警地捕獲了狗熊,使土家人自此不再受狗熊騷擾。梅山姑娘聲名大振,土家人對她敬愛有加。
梅山姑娘走遍武陵山的每一道山嶺,打死了九九八十一頭野豬、七七四十九隻豹子、五五二十五隻老虎,另有上百隻山羊、上千隻野雞,屋內堆積的獸皮如山,獸頭掛滿牆壁。
一日,突然傳來風聲:武陵山中出現了七隻猛虎,僅三日兩夜,便咬死九隻羊、叼走九頭牛、咬傷九名行人。一時間,山寨家家閉門不出,人人不敢趕牛羊上山,不敢出門勞作,更不敢進山打獵,連過路商旅也斷絕了蹤跡。
梅山姑娘聽聞後,決心為鄉親們除掉這七隻猛虎。
次日清晨,梅山姑娘祭拜祖先,身背乾糧,手持牛角鋼叉,向老獵人父親辭行。老獵人本欲同行,無奈年事已高,只得讓女兒獨自前往。
梅山姑娘上山如奔馬,下坡似飛箭。她一口氣翻過九道嶺,涉過九條溪,坐在大樹下稍作歇息,啃了兩個苞谷粑粑,喝了几口山溪水,便攀上峰頂,不停搜尋。發現老虎蹤跡後,她拼盡全力,與一隻隻猛虎搏鬥。
這一天,梅山姑娘從晨至暮,連續打死了六隻老虎。就在與第六隻老虎廝殺時,牛角鋼叉竟斷為兩截。梅山姑娘手持半截牛角叉,抬頭一看,太陽已落山,鳥雀已歸林,前方又是懸崖絕壁、萬丈深谷,自己也筋疲力盡,便打算下山回家,明日再尋最後一隻老虎。
正欲下山之際,忽地狂風大作,伴隨一聲震天虎嘯,那只猛虎竟出現在她面前兩丈之處,張開血盆大口,雙目射出綠光,額上斑紋赫然顯現一個巨大的「王」字!猛虎猛然一躍,直撲梅山姑娘!
梅山姑娘身形一弓,猛虎撲空。她見虎落地,趁勢將手中半截牛角鋼叉對準虎頭投去!
誰知猛虎一扭頭,鋼叉正巧插進老虎的耳朵!猛虎轉身,再度撲來!
梅山姑娘見虎勢兇猛,便在老虎騰空飛撲之際,一步竄出,緊緊抱住老虎的脖子,身體緊貼虎腹,雙手死死掐住虎頸,用力掐呀掐呀,十指深深陷入虎肉之中,虎頸鮮血直流,她仍不肯鬆手!老虎後爪抓爛她的衣褲,抓得她遍體鱗傷,但她仍死死掐住虎頸不放,掐得老虎痛不可當,拼命掙扎翻滾,一心要甩掉她。梅山姑娘拼盡最後氣力,與老虎一同滾下萬丈深谷……
當晚,老獵人不見女兒歸家,一夜難眠。翌日天剛亮,便上山尋找。寨中土家人聞訊,紛紛隨之上山。他們在山坡與峰頂上發現了六隻死虎,在梅山懸崖深谷之下,找到了梅山姑娘打死的第七隻老虎,可梅山姑娘本人,卻既不見屍骨,也不見蹤影。
就在眾人四處尋找之際,幾天後,梅山姑娘竟自己回家了!
原來,當她與最後一隻老虎一同摔下懸崖時,摔至半空,被天神接住。天神救她升天,封她為獵神,命她掌管山中百獸。但梅山姑娘捨不得老父,便又悄悄返回山鄉。
消息傳到土司王耳中,土司王遣媒人送來幾大筐珠寶,要娶梅山姑娘為偏房。梅山姑娘斷然拒絕,土司王便將她關入牢房,她仍堅決不從。
土司王見梅山姑娘不從,既娶不到她,便萌生殺機。
管家獻計道:「無故殺她,恐惹民憤。我有一計,必令她命喪黃泉。」
於是管家來到牢房,對梅山姑娘說:「你不嫁土司王也罷,但有一事你須答應:北山有只大老虎,你若能除掉它,便放你自由。」
梅山姑娘信以為真,當夜便上北山打虎。剛上山,突然從林中竄出一隻斑斓猛虎,怒吼著撲向她,欲一口將她吞下!
梅山姑娘先是一愣,但很快清醒,她閃過老虎三撲,手持短柄柴刀,與猛虎展開生死搏鬥。
打鬥中,她身上的衣衫被虎爪撕成絲縷,如片片蝴蝶隨風飄散;肩上、背上、手腕、大腿,傷痕累累,血流如注。但老虎也未討到便宜,額頭、身上處處被梅山姑娘砍得皮開肉綻,同樣遍體鱗傷。
最終,她咬牙使出最後氣力,將柴刀連刃帶柄,一齊砍入老虎命穴,終於將這隻陰險的猛虎斬殺!
就在梅山姑娘斬殺老虎、歸家途中,不幸一腳踩進土司王早已設下的陷阱!埋伏在旁的管家立即指揮僕人亂箭齊發,梅山姑娘當場中箭身亡。
噩耗傳至山寨,民情激憤,土家人立即起事,怒吼著為梅山姑娘報仇,一齊殺入土司王殿,將管家亂刀砍死,土司王也被碎屍萬段。
梅山姑娘死後,化為「梅山神」,專司人間狩獵。梅山神暗中賜予土家獵人豐碩獵物,庇護土家獵人。從此,土家人將梅山姑娘化身的梅山神奉為獵神,並在興虎沖建立「梅山殿」,永世保佑土家人出獵平安、獵物豐盛。
因老虎被土家獵人獵殺逐漸減少,而興虎沖位於沅水河畔,古人將離水稍遠的岸邊平地稱為「滸」,此地遍生杏樹;梅山姑娘又有杏眼紅唇,為紀念她,人們便將「興虎沖」改名為「杏滸沖」。
自此,土家人上山打獵或獵畢歸來,皆要敬奉梅山神。出獵前,先焚香燒紙,祭拜梅山神後方可出發,稱為「開梅山」。他們相信,若不先敬梅山神,上山後便難覓獵物蹤跡,甚至獵槍走火,或誤將同伴當作獵物而擊殺。
據說,武陵山中的百獸皆聽命於梅山神。進山敬梅山神,是請求梅山神將百獸聚集賜予獵人;獵畢歸來敬梅山,是向梅山神致謝。敬奉梅山神時,須衣著整齊、態度虔誠,否則便不靈驗。
因此,許多獵人敬拜梅山神時,都避開他人,秘密設壇。他們在自家房側或房後僻靜處,對著進山方向,設一「梅山神位」,對空祭拜,以防他人嬉戲逗鬧,褻瀆神明。
自此以後,世代居住於武陵山區的土家人,喜愛獨自狩獵。打到獵物後,皆依梅山姑娘之法,實行「上山打獵,見人有份」的分配原則:
野獸倒地後,清點在場人數,將獵物抬回家,先敬梅山神(即獵神),然後宰殺,按股分肉。死獸從頸項砍下,連頭在內,不論分為多少片,皆歸開第一槍或動第一刀的獵手。
打第二槍或刺第二矛者,稱為「二彩」,分得一條豬腿;其餘按人平均分配。凡見到野獸倒地者,皆有一份,稱為「沿山趕肉,見者有份」。
分肉時,將每一份肉用棕葉穿好,合放於簸箕內,再蓋上另一個簸箕,僅讓棕葉露在外。取肉時,搖晃簸箕數圈,誰也看不到肉的優劣,每人手持串肉的棕葉,拿好拿差,皆無怨言。
野豬的心肺,分給獵狗食用。
其餘內臟及四蹄,統一入鍋烹煮,大家共食,共享狩獵勝利之樂,並以此證明狩獵與分配已畢。
這一傳說與習俗,經土家人世代相傳,延續至今,留下許多神秘而神奇的痕跡。土家族對梅山女神的崇拜,猶如古希臘的女獵神狄安娜,原始而古老,源遠流長。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