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是我們中國年曆中的一個節日——端午節。
這個節日,是我們包粽子的日子。每一年的這一天,許多人家都會包裹粽子,許許多多不同味道、不同種類的粽子,都會在這個粽香四溢的時節紛紛湧現。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其實向來說法不一。有些人將它視為是為了紀念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也有人說,這個節日在現代,是一個消毒避疫的日子。
根據文獻上的記載,以及歷代相傳流傳下來的許多端午習俗,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而五月初五更是九毒之首,因此這一天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例如插菖蒲、艾草,喝雄黃酒,祭拜五瘟使者等。
後來,端午節的意義逐漸產生轉變。人們為了緬懷愛國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與崇高人格,漸漸忘記了這個節日原本的含義,反而把一些原本未必與屈原有關的習俗——如划龍舟、包粽子等——都聯繫到了他的身上。
如今,大多數人只記得端午節與屈原有關,但實際上,一些新一代的年輕人對屈原的故事已沒有太深的印象。他們所知道的,只是這是吃粽子的節日,如此而已。
關於端午節賽龍舟,其實現在即使不在端午節期間,各地也常舉辦龍舟比賽。從原本的驅邪避疫,到後來轉為紀念屈原,端午節的意義已經產生極大的轉變。
這個節日的原始意涵,在年復一年的社會變遷中,逐步受到「蠶食」。
未來,這個節日可能進一步轉變為一個中國人的美食節日。從古老的角黍、傳統粽子的製作,到未來各式各樣、多姿多彩的包粽方式。許多地方更將自身的特色美食融入粽子之中。
其實,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是賽龍舟。關於龍舟競渡的文字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吳均所著的《續齊諧記》。其後,許多文獻中也都可見到有關賽龍舟的記載。
現存中國各地的數千種地方誌中,共有227種方志記載了龍舟競渡的活動。
端午節划龍舟、龍舟競渡的說法,包括有「眾舟齊發,趕往拯救屈原」,以及「以鼓樂吶喊嚇退蛟龍」等。這些說法都讓人聯想到屈原。
每年的端午節,在中國大江南北以及南洋一帶的華人社區,仍會舉辦龍舟競渡,大力推廣端午龍舟賽事。
**端午節的傳說**
戰國時代,楚國與秦國爭奪霸權,詩人屈原深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政治主張卻遭到以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面前誹謗屈原,致使楚懷王逐漸疏遠了他。懷抱遠大理想的屈原倍感痛心,內心充滿難以抑制的憂鬱與悲憤,因而寫下了《離騷》、《天問》等不朽的詩篇。
西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隨後又派遣使臣邀請楚懷王前往秦國議和。屈原看穿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關係,但楚懷王非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依約赴會,一到秦國即被囚禁起來。他懊悔交加,鬱悶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
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皇撤離京城,秦軍最終攻陷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聞楚懷王客死異鄉與郢都淪陷的噩耗,萬念俱灰,仰天長歎一聲,毅然投身於滔滔不絕的汨羅江中。
江上的漁夫與岸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紛紛趕到江邊,竭力打撈他的屍體。人們還帶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更將雄黃酒倒入江水之中,希望能藥昏蛟龍與水怪,使屈原大夫的遺體免遭傷害。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