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門牆:指師長之門;桃李:比喻後進者或學生。用以稱呼他人的學生。
【出處】
《論語·子張》:「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解釋:子貢說:「拿圍牆來作比喻,我家的圍牆只有齊肩高,老師家的圍牆卻有幾仞高,如果找不到門進去,你就看不見裡面宗廟的富麗堂皇,和房屋的絢麗多彩。能夠找到門進去的人並不多。叔孫武叔那樣講,不也是很自然嗎?」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是當時的學問大家。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相傳孔子有三千多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學問頗深,被尊稱為「七十二賢」。在這七十二賢中,有一位名叫端木賜的弟子,復姓端木,字子貢。他是儒商鼻祖,春秋末年衛國(今河南省鶴壁市浚縣)人。子貢也是孔子的得意門生,為「孔門十哲」之一。他在孔門十哲中以言語見長,口才敏捷,善於雄辯,且具治世之才,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的宰相。同時也善於經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有一次,魯國的大夫在別人面前貶低孔子,反而抬高並誇讚子貢。子貢聽說後非常氣憤,當即以房屋作比喻說:「老師的圍牆高達數丈,屋內富麗堂皇,不是一般人能找到門而進去看到的;而我自己不過是只有肩高的圍牆,一眼就能望盡。」他又把老師比作太陽和月亮,說老師光輝照人,不是普通人所能超越的。
當時,魯國的第一權臣是陽虎,他原本是季孫氏(季平子、季桓子)的家臣,出身毫無背景。後來魯國內亂,陽虎藉鎮壓叛亂迅速掌握了魯國的軍政大權。雖然陽虎一度穩坐魯國執政的寶座,但他擔心有朝一日三桓(指魯國卿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會聯手將他剷除,因三桓的勢力依然強大。最終雙方還是產生矛盾,爆發戰爭,陽虎戰敗,流亡至齊國,卻又受到齊景公的排斥,只好繞道宋國,輾轉逃至晉國。
陽虎在晉國遇到了當時任中軍佐的趙簡子(趙鞅)。趙鞅收留了陽虎,並任命他為副手。有一天,兩人飲酒時,陽虎想起自己的逃亡生涯,感慨地對趙鞅說:「孔丘(孔子)有三千弟子,個個都成了可造之材、國家棟樑;當年我在魯國執政時,門下學生沒有一萬也有五千吧,可在我落難時,這些學生不但不幫我,反而謀害我。我所栽培的哪裡是桃李,簡直全是蒺藜啊!」
【造句舉例】
他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技術人才,門牆桃李,眾多弟子成為國內外知名學者、國家棟樑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