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若懸河

【解釋】:若:好像;懸河:激流傾瀉。講起話來滔滔不絕,像瀑布不停地奔流傾瀉。形容能說善辯,說起來沒完沒了。

【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唐·韓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論列,願借辯口如懸河。」

【相關故事】

晉朝時,有一位大學問家,名叫郭象,字子玄。  他年輕時就已是才學出眾的人。尤其對於日常生活中接觸的各種現象,他都能細心觀察,再冷靜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識極為淵博,對事物也常有獨到見解。後來,他又專心研究老子和莊子的學說,並對其思想有深刻的理解。  過了一些年,朝廷屢次派人來請他出仕。他實在推辭不過,只得答應,入朝擔任黃門侍郎。到了京城後,由於他學識豐富,無論談論何事都能條理分明、頭頭是道,再加上口才極佳,又喜歡發表個人見解,因此每當人們聽他講話時,都覺得趣味盎然、引人入勝。  
當時有一位太尉名叫王衍,非常欣賞郭象的口才。他常在別人面前讚揚郭象說:「聽郭象說話,就好像一條倒懸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向下灌注,永遠不會枯竭。」郭象的辯才之高,由此可見一斑。後人便以「口若懸河」來形容人善於言辭,一開口說話,就如同倒懸的河水般奔流不息,口齒伶俐,言談滔滔不絕,永無止境。

【故事二】:

成語釋義:亦作「懸河瀉水」,懸河即瀑布。比喻講話時如瀑布般滔滔不絕,文辭流暢奔放,形容一個人能言善辯,極為健談。

成語出處:《晉書·郭象傳》:「王衍每云:『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魏晉時期,朝代更迭頻繁,社會動盪不安。在思想界,長期佔據統治地位的儒家學說逐漸失去吸引力。以何晏、王弼等為代表的一批知識精英,開始從另一角度對宇宙、社會與人生進行哲學反思,重新尋找精神歸宿。  
他們不屑為官,厭棄世俗,常聚集於竹林郊野,圍繞《周易》、《老子》、《莊子》這三部玄妙深奧的典籍縱情清談,探討「有與無」、「生與死」、「動與靜」、「名教與自然」、「聖人有情或無情」等形而上的哲學問題。當時人稱這種活動為「清談」或「玄談」。由此,一種新的文化思潮——玄學,便在洛陽興起。

西晉時期,洛陽又出現一位玄學大家,名叫郭象,字子玄,約生於公元252年。他自幼好學,對日常所見現象總是細心觀察,冷靜思考。成年後,他專心鑽研老子與莊子的學說,學識淵博,每當發表言論,總能見解獨到、深刻入微,令人聽之如痴如醉。

當時朝廷中有一位大臣王衍,出身名門望族,容貌俊雅,才華出眾,歷任北軍中侯、中領軍、尚書令、太尉等要職,受封武陵侯。此人極為欣賞郭象的學識與口才,常在眾人面前稱讚道:「聽郭象說話,就好像一條懸掛在高山上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奔瀉而下,從未有枯竭的時候。」

郭象玄學思想的核心是「萬物獨化」學說,主張「造物者無主,而物各自造」,即世間萬事萬物的變化皆由其內在規律決定,無需依賴外力。他的研究與思想達到了魏晉玄學的巔峰。其哲學著作《莊子注》一問世,立刻風靡天下。此書流傳至今,在中國封建社會中被視為《莊子》的標準註解。

郭象一生經歷了西晉王朝從建立到滅亡的全過程。雖屢次被邀出仕,但他多數予以謝絕,專心致力於學術研究。後來,他得到東海王司馬越的信任與引薦,曾出任太傅主簿一職,為掌管全國軍政大權的太傅處理文書起草、檔案管理、印信保管等事務,權勢顯赫。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