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成長於棗陽 發祥於棗陽

棗陽不僅是劉秀的成長地,也是劉秀的發祥地,從這裡開始,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在棗陽,劉秀經歷了從皇族宗親、官家子弟淪落為布衣貧民的轉變過程,飽嘗了人世間的辛酸苦辣,由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年成為一個謹厚誠信、克勤克儉、雄才大略的青年,最後成長為一個驚世駭俗、叱吒風雲的歷史偉人。在這片熱土上,劉秀留下的故事和他對故鄉的殷殷眷念之情,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傳為佳話。

**成長於棗陽**

劉秀屬西漢皇族,文史典籍有翔實記載。《東觀漢記·帝紀一》說:「世祖光武皇帝,高祖九世孫,承文景之統。」《後漢書·光武帝紀》說:「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劉秀既然是漢高祖、文帝、景帝之後,又是怎麼與棗陽淵源至深呢?《後漢書》作了解釋,「……元帝初元四年,徙封南陽之白水鄉,猶以舂陵為國名,遂與從弟鉅鹿都尉回及其宗族往家焉。」由此可見,劉秀家族在其祖父一代已來到白水鄉。據有關部門考證,西漢末年,棗陽版圖內設有四縣,即北有湖陽縣,西北有棘陽縣,東有復陽縣,西南有蔡陽縣。關於白水鄉的方位,《水經注》記載:「光武帝舊宅在城東南四十里即白水村,又曰皇村。」李賢為《後漢書》作註道:「光武舊宅在今棗陽縣東南,宅南二里有白水焉。」明朝正德二年,河南道御史袁仕和山西道御史李幫用立皇村寺碑,碑文中稱「皇村在棗陽東南四十里,聖龍襟其左,響水潭在其右,群山在其前,白水帶其後。」據此方位看,舂陵白水鄉即在今棗陽市吳店鎮。

據史料記載,西漢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劉秀出生在陳留郡濟陽縣(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他父親劉欽時任濟陽縣令。劉秀出生的時代是一個矛盾叢生、動盪不安的時代,9歲時,父親去世,劉秀兄妹成了孤兒,生活無著,只好回到祖籍棗陽舂陵白水村,依靠叔父劉良撫養。「光武年九歲而孤,養於叔父良。」

在棗陽白水村,劉秀生活了近20年。在那裡,他同族人、鄉親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親相相助,「樂施愛人」,「勤於稼穡」;他還善於經營,每年夏、秋大忙以後,他便利用農閒時間,趕著毛驢把穀物等農產品運往新野、南陽銷售,增加收益。王莽天鳳年間,劉秀到當時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長安求學,進入太學,拜中大夫許子威為師,專門攻讀《尚書》。但他絕不固守一經,而是通覽博學。在天下未平、戰事頻起的時代,他也力爭做到一有空閒便學習和研討儒經文藝,「經學博覽,政事文辯,前世無比」。在長安,他大大開闊了眼界,也磨練了心智,他非常關心時事、關心政治,「朝政每下,必先聞知,縣為同舍生解說。」(《東觀漢記》)。勤學好思,廣泛接觸社會,使劉秀在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後來因家境困難,劉秀不得不中途輟學,回到棗陽,過著他熟悉的耕讀生活。

現在吳店鎮境內,還保存有皇村遺址和舂陵故城遺址。皇村遺址就在現在的吳店鎮白水村旁,棗陽市政府在此修建了皇村遺址陳列館。舂陵故城遺址在今吳店鎮舂陵村,是西漢舂陵侯國、東漢章陵縣、三國義陽郡、南北朝安昌縣和隋開皇年間舂陵縣治所的故城址。為了紀念棗陽出了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明萬曆年間,時人在城西關口立石碑一塊,上書「漢世祖光武帝故里」。也是在明萬曆年間,棗陽知縣張靖臣為紀念棗陽出了西漢更始帝劉玄和東漢光武帝劉秀這兩個皇帝,在城西內觀台立「古帝鄉」碑一塊。這兩塊石碑均收藏於棗陽博物館。

**發祥於棗陽**

棗陽不僅是劉秀的成長地,更是他的發祥地,從這裡走出去的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創造了「光武中興」。

根據史料記載,居住在舂陵白水村的劉秀兄妹,雖屬皇族,但由於嫡系繼統的疏遠,實際上已是布衣。王莽篡位後,因心惡劉氏,諸劉均被罷官去爵,劉秀的叔父蕭縣縣令劉良被罷除後,也回到舂陵白水村務農。劉秀非常痛恨王莽,一心想恢復劉家漢朝的天下。

王莽托古改制,損害了貴族的利益,加重了農商的稅賦負擔,加上連年天災,民不聊生,以致天下大亂,各地紛紛揭竿而起,反抗王莽暴政。這時,劉秀因賓客為盜受到株連,而「避吏新野,販賣穀米於宛。」在此形勢下,「時年二十八」的劉秀認為起兵反莽復漢的時機已到,於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一月,「光武遂(從宛)將賓客還舂陵」,會同大哥劉縯打著「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開始「舂陵起兵」。劉縯、劉秀兄弟發動「舂陵子弟七、八千人」,其中劉秀的叔父劉良、二哥劉仲、劉秀的族兄劉賜以及舂陵侯嫡子劉祉兄弟「相率從軍」,新野的鄧晨也帶領賓客到舂陵會合。這支起義軍因在舂陵起兵,史稱「舂陵兵」,又因以復興漢室為口號,故又被稱作「漢軍」。劉秀雖然當時還不是起義軍的主要領導者,但他在組織和發動起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為壯大起義隊伍,劉縯、劉秀決定聯合其他農民軍。他們聯絡到王鳳率領的新市兵和陳牧率領的平林兵,組織聯軍。由於在反抗王莽統治上目標一致,所以聯軍很快形成了較大的聲勢。「西擊長聚,光武初騎牛,殺新野尉乃得馬。進屠唐子鄉,又殺湖陽尉。」這裡所說的長聚就是現在棗陽的寺莊,唐子鄉就是現在的棗北唐子山下的太平鎮。長聚、唐子鄉、新野、湖陽的勝利,為漢軍戰勝強大的王莽南陽政府軍打開局面,取得後來南陽、昆陽大戰勝利乃至東漢中興奠定了基礎。

**眷念於棗陽**

公元25年,劉秀稱帝,重建漢政權,史稱東漢。

劉秀平定天下後,頒布實施了一系列利國利民、富國強兵的政策和措施,使國家走上了「中興」之路。日理萬機之際,他還念念不忘家鄉、情繫故土。據史籍記載,劉秀在位32年,先後5次回到故鄉棗陽。在棗陽,劉秀多次進行祭祖並看望、款待族人、鄉親,表達眷念之情。

在衣錦還鄉的同時,劉秀還給予故鄉許多恩賜,一是升級家鄉的行政區劃,劉秀在削平主要割據勢力、全國統一已成定局的情況下,於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詔用自己祖陵章陵的名字,將故鄉舂陵鄉升格為章陵縣;二是對章陵縣實行特殊的優惠政策,建武六年春,劉秀詔令免除章陵的田租及各種差役。劉秀不僅眷念照顧故鄉棗陽,而且對其出生地、幼時生長地也都寄予深情。據史料記載,劉秀對其出生地濟陽縣,先後三次詔令免除全縣徭役8年;對幼時生長地南頓縣,先後兩次詔令免除全縣田租2年、徭役1年。一代明君劉秀這種熱愛家鄉、依戀故土、知恩圖報的傳統美德,在他的故鄉棗陽一直流傳至今,也必將世世代代發揚光大。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