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負:背著;致:送到。背著重東西走遠路。比喻能夠負擔艱巨的任務。
【出處】:《三國志·蜀書·龐統傳》:「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
翻譯:陸先生可以說是一匹跑不快但腳力強勁的馬,具有超凡的才能;顧先生可以說是一頭雖不敏捷卻能吃苦耐勞的牛,能夠背負重物遠行。
【成語故事】:
龐統,字士元,號鳳雛,漢代荊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是東漢末年著名的謀士。龐統年少時為人樸實,外表看來並不聰明。當時,潁川人司馬徽為人清高雅正,且善於識人。龐統二十歲時前去拜訪。司馬徽坐在桑樹上採桑,龐統則坐在樹下,兩人從白天一直談到黑夜。司馬徽對龐統的才學大為驚異,稱南州的讀書人沒有一個能與龐統相比。由於司馬徽這句評價,龐統逐漸為人所知。當時襄陽的龐德公稱龐統為「鳳雛」,諸葛亮為「臥龍」,司馬德操為「水鏡」。徐庶曾對劉備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他們二人皆為當世俊傑,才華蓋世,無人能出其右。
當年東吳周瑜任南郡太守時,龐統在其手下擔任功曹(官名。漢代郡守設有功曹史,縣設有主吏,功曹史簡稱功曹,主吏即為功曹,除掌管人事外,亦可參與郡或縣的政務)。後來周瑜突然病逝於巴丘,龐統當時任周瑜的功曹,便護送靈柩到東吳。東吳人多數聽說過龐統的名聲,等到龐統準備返回時,眾人一同到昌門為他送行,其中包括陸績、顧劭、全琮等人。龐統知道他們的來意,於是對他們說:「陸先生可以說是一匹劣馬,卻有超群的腳力;顧先生可以說是一頭笨牛,卻能負重遠行。」(原文: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接著又對全琮說:「你樂善好施、仰慕名聲,就像汝南的樊子昭,雖然才智稍有不足,但也算得上是一時的佳士。」陸績、顧劭對龐統說:「若天下太平,希望能與你一同品評四海之內的名士。」於是東吳的陸績、顧劭、全琮等人與龐統深談後才告別。
事後,有人問龐統:「依您看,陸績比顧劭好嗎?」龐統說:「劣馬雖然精良,但只能載一人。而那頭笨牛一天能走三十里,所承載的又豈止是一個人的重量呢?」據說,顧劭曾去拜訪龐統,住在龐統家中,兩人暢談起來。顧劭問道:「您有善於知人之名,請說說,我和您相比,誰更優秀一些?」龐統回答:「若論陶冶世俗、綜合評判人物,我比不上您;但若論為帝王出謀劃策、治理天下,我可就比您略勝一籌了。」顧劭認為龐統的話很有道理,因而與他更加親近。
二
東漢末年,襄陽大名士龐德公有一位才學出眾的侄兒,名叫龐統。當時隱居在隆中的諸葛亮常去拜訪龐德公,也因此與龐統結為好友。龐德公非常賞識他們的才華,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在龐德公眼中,二人皆為當世俊傑。
周瑜任南郡太守時,龐統在其手下任功曹。不久周瑜病逝,龐統護送靈柩到吳郡。吳郡許多文人早聽聞龐統的名聲,因此當他準備西歸南郡時,大家都前去探望。就連當時極負盛名的文人陸績、顧劭、全琮等人也一同前往。
眾人在昌門聚會話別,談古論今,氣氛非常融洽。談話間,眾名士請龐統評論在座諸人的才德。
龐統先評價江東著名學者陸績,他說:「陸先生像是一匹跑不快但腳力強勁的馬,具有超凡的才能。」眾名士聽後,都認為他評得精準。接著,龐統又評價顧劭,他說:「顧先生好比是一頭跑得很慢卻極能吃苦的牛,但能夠背負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有人請他評價自己,他頗為自信地說:「若論為帝王出謀劃策、治理天下,我還是可以勝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