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曲調高深,能跟著唱的人就少。古時指知音難得。現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出處】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解釋:拉高音而成為商音,壓低音而成為羽音,夾雜運用流動的徵音時,國都中能跟著應和的,不過幾個人罷了。由此可見,曲調越是高雅,應和的人就越少。
【成語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名叫宋玉,又名子淵,被譽為中國古代十大美男之一。宋玉非常崇尚老莊思想,是戰國時期鄢地(今湖北宜城)人,宋國公族的後裔,楚國的文人,亦為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他出生於屈原之後,是屈原的後學,曾侍奉楚頃襄王。
後來,宋玉在楚襄王手下任職。由於他文才出眾,能言善辯,深受楚王賞識,因而引起許多同僚的嫉妒與怨恨,於是便有人在楚王面前誹謗他。
一天,又有人在楚王面前說宋玉的壞話,楚王聽得太多,已有些不耐煩了,便把宋玉召來責問道:「你是怎麼回事,惹出這麼多閒言碎語?」
宋玉憑藉自己雄辯的才華,為自己據理力爭。楚王聽後說道:「你說的也有道理,但為什麼偏偏那些人總與你不合,不斷說你壞話呢?如果你能說出令人信服的道理,我就認為這些人說的都是假話;否則,你說得再好,也無濟於事!」
宋玉立刻回答道:「大王,請讓我講一個故事。有一位外地人來到都城,有一天,他在鬧市中唱起歌來。
一開始他唱的是當時楚國民間流行的歌曲《下里巴人》,因為曲調通俗易懂,會唱的人很多,所以有好幾千人都跟著一起唱;不久,他又唱起格調稍為高雅的《陽阿》,這時,跟著唱的人就只剩下幾百人了;後來,他又唱起更為高雅的《陽春白雪》,難度更高,因此跟著唱的人只剩下幾十人;最後,他將宮、商、角、徵、羽五音巧妙融合,發揮至極致,使樂聲達到最高境界,這時,幾乎沒有人能跟著唱了。
這個道理就是:曲調越是高雅,能跟著應和的人就越少啊!」楚王聽完這個故事,立刻說道:「哦,我明白了!」
後來的人便從這個故事中提煉出「曲高和寡」這個成語,用來比喻言論或作品過於高深,缺乏通俗性,因而能真正理解的人極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