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窺園

【釋義】
形容專心致志,埋頭苦讀。

【出處】
《漢書·董仲舒傳》:「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幃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

解釋:董仲舒,廣川人。年輕時研究《春秋》,漢景帝時任博士。他在室內掛上帷幕,坐在帷幕後面講學,弟子們由先入門的向後入門的傳授學業,有的學生甚至從未見過他的面。大約三年不看園圃,他專心治學竟達到如此程度。

【成語故事】
西漢時期,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叫董仲舒,是廣川(今河北省景縣廣川鎮大董故莊村)人。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將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求相結合,並吸收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全新思想體系,深受漢武帝賞識。他系統地提出「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以及「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採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影響長達兩千多年。

他的學說以儒家宗法思想為核心,融合陰陽五行之說,將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一體,形成了帝制神學體系。

董仲舒年輕時專研《春秋》。他在室內掛起帷幕,坐在幕後講學,弟子們由年資較深者向年資較淺者傳授學業,有些學生甚至從未見過他的面容。他三年不曾窺視園圃,治學之專精竟達如此境界。他的一舉一動、儀容舉止,凡不合乎禮儀的絕不為之,學者們都尊他為師。

董仲舒自幼酷愛讀書。他的書房鄰近花園,環境十分幽靜。他獨自住在這間書房裡,一年四季,每天清晨一起床,便捧起書本誦讀。若非僕人經常提醒,他連吃飯、更換衣物等日常瑣事都會忘記。就這樣,轉眼間已過了三年。

一天,春光明媚,董仲舒走出書房,偶然瞥見書房旁邊種植的杏樹,驚訝地連退三步,對僕人驚訝地說:「我記得這棵杏樹才剛栽下不久,怎麼已經開花結果了呢?」

僕人回答:「少爺,這棵杏樹已經栽了四年多了。俗話說:『桃三、杏四、梨五年』!今年正是杏樹應該開花結果的時候啊。」

董仲舒聽後猛然醒悟:原來這棵杏樹正是自己當年親手所栽,而這三年多來,自己竟連園子都未曾看過一眼。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