櫛風沐雨

【拼音】
zhì fēng mù yǔ

【釋義】
櫛:梳頭髮;沐:洗頭髮。風梳其髮,雨洗其頭。形容人經常在戶外不避風雨、辛勞奔波。

【出處】
《莊子·天下》:「墨子稱道曰:『昔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

解釋:墨子稱讚說:「從前大禹治理洪水,疏導江河,使四夷與九州相通。有名的大山三百座,支流三千條,小河數不勝數。禹親自手持畚箕與鋤頭,匯合天下的河流。小腿上的肌肉因勞累而消盡,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冒著暴雨,頂著狂風,最終安定了萬國。禹是偉大的聖人,卻為天下如此辛勞奔波。」

【成語故事】
遠古時期,天地蒼茫,宇宙洪荒,人民飽受海水倒灌、洪水氾濫之苦。堯在位時,派遣大禹的父親鯀去治水。然而鯀逢洪築壩,遇水築堤,主要採用堵塞洪水的方法來治理,結果洪水氾濫的情況反而越來越嚴重。

舜接替堯擔任部落聯盟首領後,多次親自巡視各地治水情況,但洪水氾濫的局面仍未改變。於是舜處置了治水不力的鯀,並派遣鯀的兒子禹繼續治理洪水。

大禹來到洪水氾濫的地區後,並未立即動手治水,而是先詳細考察各地災情。他發現以往治水之所以失敗,是因為父輩一直採用堵塞的方法,結果堵得越久,洪水越加氾濫。因此,他決定改用疏導的方法來治理水患。確定治水方針後,大禹親自率領徒眾與百姓,帶著簡陋的石斧、石刀、石鏟等工具開始治水。他根據山川河流的地理形勢,重新規劃水道,決定開山劈石,讓洪水由小河匯入大河,最後流入大海,從而解決洪水氾濫的問題。

然而,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在大禹生活的年代,人們生活條件極其艱苦,再加上連年遭受洪災,生活更加困苦。如今大禹要開山劈石,挖掘渠道,引導洪水,其勞動之艱辛、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為了治水,人們用壞了一件又一件工具,磨破了一身又一身衣服,卻從未放棄。他們風餐露宿,粗衣淡飯,風裡來雨裡去,辛勤勞作。尤其是大禹,他起早貪黑,親自挖土、背筐。他兢兢業業,腰累得疼痛,腿腫得發脹,仍不敢有絲毫懈怠。大禹的臉被曬黑了,人被累瘦了,就連小腿上的汗毛都被磨光,腳指甲也因長期浸泡在水中而脫落。

但大禹根本無暇顧及這些,他心中只惦記著治水,完全顧不上自己的儀容與身體狀況。下場雨,他就當是洗洗頭髮;刮陣風,他就當是上天為他梳頭。他為治水終日奔波,卻從未抱怨過一句。

大禹治水十三年,曾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都因時間緊迫而未能進去。有一次,他在自家屋簷下避雨,正巧碰上妻子臨盆生產,大家都勸他進去看看,但他唯恐影響治水大業,仍狠下心離開家,繼續去治理洪水。就這樣,他將全部身心都投入在開山挖河、治理洪水的事業中。

經過不懈努力,大禹終於帶領百姓疏通了河道,洪水不再為禍人間,全都順順利利地流入大海。

後來,人們根據史料記載大禹治水時「沐甚雨,櫛疾風」,引申出成語「櫛風沐雨」。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