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樣上班、下班、交業績,有人總能贏得老闆青睞,升遷就像搭上直升梯;有人卻老是坐在辦公室冷板凳,升職加薪全無份?老闆到底用什麼獨門眼光,挑選接班人或提拔心目中的幹才?
我們邀請知名企業高管講述真實故事,告訴我們哪些員工最讓他們感動。請注意,那其實就是他們通常不會讓人知道的識人術。
**主動思考,擔當責任**
有一天,一位員工敲開我辦公室的門,遞來一份厚厚的文件。他說:「這是最近幾次會議後,我對會上討論的幾個難點問題所做的思考與總結,希望能對我們近期的工作有所幫助。」我一看,原來正是我們正在研究的視頻資源報告。文件中不僅分析了許多關鍵資料,還預測了行業未來發展的幾種趨勢。仔細讀完後,我發現有些內容正是我想了解,但還來不及安排人去蒐集的資料。這讓我深受感動,立刻對他刮目相看。
這樣的部屬,令我格外欣慰。如此主動,不只是被動執行,而是比老闆交代的再多做一點。能想到老闆前面,還未開口就自動自發做好準備,執行得又扎實可靠,將來前途必定不可限量。
**站好最後一班崗**
我記得有位下屬,在提出辭呈到正式離職的一個月期間,每天都像以往一樣,比規定的上班時間更早到公司,並提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加班也毫無怨言,總是完成任務才離開。即使只剩最後一個月,他仍認真做好手頭工作,每天抽出時間指導接任的同事。他擔心新人上手不熟,還把自己的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項整理成一份完整的電子檔案。對於相關合作單位,他也一一親自打招呼,耐心地把新人介紹給對方。直到所有交接工作都妥善安排完畢,他才安心離開。臨走前,還特別交代大家:「萬一有任何問題,隨時可以打電話給我。」
我看在眼裡,心裡非常欣賞。像這樣尊重公司、極具專業精神的員工,我對他留下了極佳的印象。今後無論誰問起,我都會大力推薦他,也歡迎他有機會隨時回來。
**不斤斤計較**
我的部門與另一個部門需要共同推進一個專案。討論時,有位員工突然說:「萬一另一個部門先拿到這個專案,我們部門會怎麼樣?」我聽了特別不悅。
我不喜歡還未開始做事,就先盤算自己的得失,猜測對方動機的員工。我欣賞的是有正見、正覺、正思維的員工。做事,就專心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先計算能為自己帶來多少好處。他的發言說明,他其實是個只把個人利益置於團隊之上的員工。
**別把問題丟給老闆**
有位下屬來找我,說他對當前專案目標的定位不清楚,想聽聽我的意見。我當即沉下臉問:「為了弄清楚這個目標,除了跑來問我,你還做了些什麼?」他聽完沉默片刻,說:「我知道該去做了。」後來,他回去自己蒐集資料、研究了幾天,再來找我時,目標已經理得清清楚楚。
做老闆的不怕下屬提問,只怕下屬不動腦筋。我喜歡他們帶來問題的同時,也能附上目前的工作進度和自己對問題的分析。即使想法還不成熟、不完善,那也是你努力的成果,還能幫助老闆更清楚掌握進展,討論起來更有方向。更重要的是,遇到問題只會推給老闆的人,你還有上升的空間嗎?
**推不動的員工會被淘汰**
最近,我給一位高階經理配了一名助理。這位助理不直接向我報告,平時也見不到幾次。有一天公司召開招標會議,供應商前來述標。我走進會議室時,發現那名助理早已到了,卻坐在角落玩手機。過了一會兒,她的直屬主管——那位高階經理——抱著一大疊標書走進來,正逐一發給與會者。沒想到,這位助理仍坐在那裡一動不動,眼睜睜看著主管發文件。會議結束後,我立刻對那位經理說:「快換人吧。」就這麼一件小事,這名員工就被老闆一票否決。像算盤珠一樣,撥一下才動一下,老闆很快就會請你走人。
**不知為不知**
我有位下屬,做事特別喜歡拍胸脯保證。這種態度雖好,但總讓人不放心,因為他常常還沒等我把注意事項交代完,就立刻說「我明白了」。既然他已經表達出「老闆不用再多說」的意思,我還能繼續講下去嗎?結果,他交上來的東西總是出問題。幾次之後,我便不再把重要任務交給他。恐怕到現在他都搞不清楚,為什麼自己的表現機會越來越少。
自信固然重要,但自以為是就是有勇無謀。工作中,「不知道」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老闆交代的事,不管你聽懂與否,最好複述一遍,確認自己真正理解。這能幫你少走彎路,把事情做對。
我很欣賞另一位下屬。每次他來找我談事,必定帶一本筆記本。無論我交代的是一個大計畫或一件小事,他都會迅速在本子上整理出「5個W和1個H」(即When什麼時間、Where在哪裡、Who誰、What做什麼、Why為什麼,以及How怎麼做)。然後立刻擬出一個簡單的完成時間表,跟我討論下一步細節。每次交辦他做事,我都非常放心——不必我親自操刀,但每個環節都在掌握之中。能把一件龐大複雜的事,拆解成一項項可掌控的小事,這種能力展現了他極強的工作素質、縝密的思維和全局觀,實在讓我刮目相看。
我最擔心的,就是交代的事如石沉大海,等到截止日才突然爆發問題,想收拾殘局都來不及。我有位非常得力的下屬,每週都會親自或透過電話向我彙報兩三次。每次他來找我,總會帶著手頭正在處理的四五件事中遇到的六七個問題,前來討論。這樣做,既不會一有問題就打擾我、顯得自己無能,也能讓我隨時掌握進度與困難點,萬一出現問題,我也能及時介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