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侯大國爭奪霸權的鬥爭中,大國兼併小國,擴張了土地。然而,大國的諸侯不得不把新獲得的土地分封給立下功勳的大夫。大夫的勢力因此日益壯大,他們之間也經常發生爭鬥。大國國內的矛盾日益尖銳,各國都希望暫時停止爭奪霸權的戰爭。正因如此,宋國大夫向戍(音shù)在晉、楚兩國之間奔走,充當調停人。
公元前546年,晉、楚兩國及其他幾個國家在宋國舉行了「弭兵會議」(弭音mǐ,弭兵即停止戰爭)。在這次會議上,晉國大夫與楚國大夫分別代表南北兩個集團達成和議,訂立盟約。盟約規定:除齊、秦兩個大國外,各小國須同時向晉、楚兩國朝貢。晉、楚兩國平分霸權,此後五十多年間,未再爆發大規模戰爭。到了楚莊王的孫子楚平王即位之後,楚國逐漸衰落。公元前522年,楚平王企圖廢掉原先的太子建。當時,太子建和他的老師伍奢正在城父(今河南襄城西)鎮守。楚平王擔心伍奢反對,便先將伍奢召來,誣陷太子建正在謀反。伍奢堅決不承認,立刻被關進監獄。楚平王一面派人去追殺太子建,一面逼迫伍奢寫信給他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子胥,要他們返回郢都,以便一併誅殺。大兒子伍尚回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郢音yǐng),便與父親伍奢一同被楚平王殺害。太子建事先得到風聲,帶著兒子公子勝逃往宋國。
伍奢的另一個兒子伍子胥也從楚國逃出,他趕到宋國,找到了太子建。不巧宋國發生內亂,伍子胥又帶著太子建、公子勝逃到鄭國,希望鄭國能幫助他們報仇。然而,鄭國國君鄭定公並未同意。太子建報仇心切,竟暗中勾結鄭國一些大臣企圖奪取鄭定公的權力,結果被鄭定公所殺。伍子胥只好帶著公子勝逃離鄭國,投奔吳國(都城在今江蘇蘇州)。楚平王早已下令懸賞捉拿伍子胥,命人畫了伍子胥的肖像,懸掛在楚國各地的城門口,並囑咐各地官吏嚴加盤查。
伍子胥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後,白天躲藏,夜間趕路,來到吳、楚兩國交界的昭關(今安徽含山縣北)。關上的官吏盤查極其嚴密。傳說伍子胥因憂慮過度,連續幾夜無法入睡,甚至連頭髮都愁白了。幸虧他們遇到了一位好心人東皋公,東皋公同情伍子胥的遭遇,便將他接到自己家中。東皋公有一位朋友,長相與伍子胥頗為相似。東皋公便讓他假扮伍子胥前去過關。守關官兵逮捕了這個假伍子胥,而真正的伍子胥因頭髮全白、容貌改變,守關者無法辨認,竟得以混出關去。
伍子胥出了昭關,害怕後面有追兵,急忙向前奔逃。前方一條大江阻擋去路。正當伍子胥焦急萬分之際,江上一位打魚的老漁夫划著小船駛來,將伍子胥渡過江去。渡過大江後,伍子胥感激涕零,摘下身邊的寶劍,交給老漁夫,說道:「這把寶劍是楚王賜給我祖父的,價值百兩金子。現在送給您,權且表達我的一點心意。」老漁夫說:「楚王為追捕你,懸賞五萬石糧食,並承諾封告發者為大夫爵位。我連這樣的賞金和爵位都不貪圖,難道會要你的寶劍嗎?」伍子胥連忙向老漁夫致歉,收回寶劍,辭別而去。伍子胥抵達吳國時,吳國公子光正圖謀奪取王位。在伍子胥的輔助下,公子光刺殺了吳王僚(音liáo),自立為王,即吳王闔閭(音hé lǘ)。吳王闔閭即位後,封伍子胥為大夫,讓他協助處理國家大事;又任用將軍孫武——一位極善用兵的軍事家。吳王依靠伍子胥和孫武二人,整頓軍隊,先兼併了周邊幾個小國。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任命孫武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親自率領大軍進攻楚國,連戰連捷,將楚軍打得潰不成軍,一直攻入楚國都城郢都。當時,楚平王已死,他的兒子楚昭王也已逃走。伍子胥對楚平王恨之入骨,掘開他的墳墓,並將平王的屍體挖出,狠狠鞭打了一頓。
吳軍佔領了郢都。楚國大臣申包胥逃到秦國求救。秦哀公起初不願出兵。申包胥便在秦國宮門外賴著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連續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終於被感動,說道:「楚國雖殘暴無道,但有如此忠誠的臣子,怎能眼睜睜看著它滅亡!」於是秦哀公派兵救援楚國,擊敗吳軍。吳王闔閭這才撤兵回國。
吳王闔閭回到都城,將首功歸於孫武。孫武不願為官,回鄉隱居。他所留下的《孫子兵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傑出軍事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