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書燕說
yǐng shū yān shuō
【釋義】
郢: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都城;書:信;燕:古代諸侯國名;說:解釋。比喻牽強附會,歪曲原意。
【出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郢人有遺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云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說,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舉學者多似此類。」
【解釋】
有一位楚國都城郢地的人寫信給燕國的宰相,因為是夜間寫信,燈光昏暗,於是便對拿蠟燭的人說:「舉燭。」(把蠟燭舉高一點。)一邊說著,卻不自覺地將「舉燭」二字也寫進了信中。其實「舉燭」並非信件原本要表達的意思。燕國宰相收到信後讀到「舉燭」二字,便加以解釋說:「所謂『舉燭』,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要推舉賢能之人並加以任用。」他將這一理解稟告給燕王,燕王聽後非常喜悅,於是依此選拔賢才治理國家,國家也因此得到良好治理。國家雖然是治理好了,但這並非寫信者的本意。當今世上許多學者,大多類似於這種情況。
【成語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都城郢地有一位大臣,與北方燕國的宰相是好朋友,兩人經常以書信往來。他們在信中不僅交流彼此不同的見解,也常常探討治國之道。
有一天晚上,這位楚國大臣想寫信給燕國宰相,便吩咐下人舉著蠟燭照明。由於蠟燭的光線不夠明亮,他便對身旁持燭的僕人說:「舉燭。」(把蠟燭舉高一點。)但他當時正專心致志地寫信,口中說著「舉燭」,竟無意間將這兩個字也寫進了信裡。
燕國宰相收到信後,看到信中出現「舉燭」二字,反覆琢磨,自作聰明地解釋道:「這『舉燭』二字寓意極佳!『舉燭』就是倡導光明正大、清廉清明的政治;而要實現光明,就必須舉薦賢才並委以重任。」他將這封信和自己的解讀報告給燕王,燕王聽後十分高興,便依照宰相對「舉燭」的理解,大力選拔賢能之士來治理國家。結果燕國的政事果然治理得頗為出色。
郢地之人因疏忽誤寫,燕國宰相則誤解其意。雖然宰相望文生義,曲解了「舉燭」的本義,卻陰差陽錯地使燕國得以大治。國家雖因此而興盛,但這絕非郢地寫信人的原意。這真是一個典型的穿鑿附會的例子。根據這個故事,後人引申出「郢書燕說」這個成語,用來比喻牽強附會、歪曲原意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