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庭抗禮

【釋義】
庭:庭院;抗禮:平等行禮。原指賓主相見,分站在庭院的兩邊,相對行禮。現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對等的關係。

【出處】
《史記·貨殖列傳》:「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夫使孔子名布揚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此所謂得勢而益彰者乎?」
解釋:子貢卻乘坐四馬並駕的車輛,攜帶成捆的絲帛厚禮去訪問、饗宴諸侯,所到之處,國君都願與他分立庭院兩側,相對行賓主之禮,而不以君臣之禮相待。使孔子得以名揚天下的原因,正是由於有子貢在前後扶持輔助他。這大概就是所謂得到形勢之助而使聲名更加顯赫吧?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在魯國有一位名叫孔子的人,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門下弟子三千,其中賢德之人有七十二位。

孔子經常與自己的弟子討論問題。有一天,孔子與弟子們在樹林中休息。弟子們正在讀書,孔子則獨自彈琴。一曲尚未彈完,一條船停靠在附近的河岸邊,一位鬍鬚和眉毛皆已雪白的老漁夫走上河岸,坐在樹林的另一端,側耳傾聽孔子的琴聲。

孔子彈罷一曲,漁夫招手叫來孔子的弟子子貢和子路,問道:「這位彈琴的老人是誰呀?」子路高聲回答:「他是我們的老師,魯國的君子孔子啊!」子貢補充說:「他便是以忠信、仁義聞名各國的孔聖人。」漁夫微微一笑,說道:「恐怕是背離本真、偏執地推行仁愛罷了。」

說完,漁夫轉身朝河岸走去。子貢急忙將漁夫的話稟告孔子。孔子聽後立刻放下琴,猛然站起身,驚喜地說:「這是一位聖人啊,快去追他!」孔子快步趕到河邊,漁夫正要划船離岸。孔子恭敬地向他拜了兩拜,說道:「我從小讀書求學,至今已經六十九歲了,還未曾聽過如此高深的教誨,怎麼敢不虛心請求您的指點呢?」漁夫也不推辭,走下船來對孔子說:「所謂『真』,就是精誠所至;不精不誠,就不能感動他人。因此,勉強哭泣的人,雖有悲聲卻不哀切;勉強發怒的人,雖看似嚴厲卻無威懾;勉強親近的人,雖面帶笑容卻不和藹。真正的悲傷不必出聲也令人感到哀痛,真正的憤怒不必爆發也顯得威嚴,真正的親切不必微笑也讓人感到溫和。內心存有真情,神采自然流露於外。所以,『真』是非常珍貴的。將這種『真』用於人間倫常,侍奉父母則能慈孝,事奉君主則能忠貞,飲酒則歡樂,居喪則悲哀。」

孔子聽得深受啟發,不住地點頭稱是。

最後,孔子謙卑地對漁夫說:「今日得見先生,實在是幸運。我願意做您的學生,接受您的教誨。請告訴我您住在何處,以便日後拜訪?」漁夫並未告知住處,只是跳上小船,獨自划船離去。此時,顏淵已把馬車拉過來,子路也將上車的扶手遞給孔子,但孔子渾然不覺,兩眼直直地望著漁夫的小船,直到看不見船影,聽不到划水聲,才悵然地上車。

子路對孔子異乎尋常的舉動感到不解,在車旁問道:「我為您駕車已久,從未見過像那位漁夫如此傲慢的人。即便是天子或諸侯見到您,也是以賓主之禮相對,平等相待,您多少還會保持一點自尊的神色。可今天,那位漁夫拄著船篙漫不經心地站著,您卻彎腰鞠躬,先拜後言,這是不是太過分了呢?我們幾個弟子都覺得奇怪:對一個漁夫,怎能如此恭敬?」
孔子聽了子路的話很不高興,伏在車前的橫木上嘆息道:「唉!子路,你真是難以教化,你那鄙陋粗淺的心性至今仍未改變!你靠近些,我告訴你:遇到長者而不敬,是失禮;遇到賢人而不尊,是不仁。不仁不愛,乃是禍患的根本。今天這位漁夫是深明道理的賢人,我怎能不尊敬他呢?」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