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嗜酒,自稱「酒仙」,杜甫的嗜酒程度不亞於李白,被人譽為「酒聖」。據郭沫若先生統計,在杜甫現存的一千四百多首詩中,談到酒的有三百多首。
杜甫十四五歲時,就是一位酒豪了,這在他寫的《壯遊》一詩中,有充分的證明:「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飲酣視八極,俗物多茫茫。」
前兩句是說,十四五歲時,就和文人、官場打交道了。中間兩句是說,性格豪爽,喜歡喝酒;而且剛正不阿,嫉惡如仇。後兩句是說,喝醉了酒,俯視四面八方,全是平庸之輩。這不是充分說明杜甫在青少年時期就是一名酒豪了嗎?
到了壯年時期,杜甫和李白、高適相遇,同遊梁宋齊魯,一同飲酒賦詩,打獵訪古,氣味十分相投。杜甫和李白的感情特別深厚,他們是有酒同醉,有被同蓋,攜手同遊,比一般的兄弟還要親熱。所謂「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天寶六年(747年),杜甫赴長安應試,由於權臣李林甫從中作梗,沒有被錄取。這時,他認識了一位酒友,是廣文館博士鄭虔。鄭虔多才多藝,對詩、畫、書法、音樂乃至星曆、醫藥、兵法無所不通。此時,他和杜甫一樣,生活困頓,時時向朋友討錢買酒。一個「酒」字,把他倆結為好友。杜甫在《醉時歌》中回憶他倆喝酒的情況說:「得錢即相覓,沽酒不復疑。忘形到爾汝,痛飲真吾師。」又說:「不須聞此意慘愴,生前相遇且銜杯。」意思是說,一人得錢,即買酒找對方同飲,毫不遲疑。你我不拘形跡,彼此親呢,你的酒量,實在是我的老師。不去管古人的遭遇,只要我們活著,就要飲酒作樂。
杜甫嗜酒的習性,從少年到老年,甚至臨終,都沒有改變。
根據記載,杜甫死於牛肉白酒。大曆五年(770年)夏天,杜甫因避兵亂到衡州。中途到了耒陽,恰遇大水,船只好停泊在方田驛。因無食物,挨餓了十天左右。耒陽縣令聶某得知後,送來了牛肉白酒。杜甫吃得過多,就在當晚去世了。根據郭沫若先生的考證,說聶縣令所送的牛肉一定很多,杜甫一次沒有吃完。當時正值暑天,冷藏不易,容易腐壞。腐肉有毒,杜甫中毒而死是完全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