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攻楚不戰而勝

公元前五〇六年,經伍子胥推薦,吳王闔閭拜大軍事家孫武為大將,整頓兵馬,準備進攻楚國。孫武是齊國人,自稱為東海一小農,他是應吳國大夫伍子胥的邀請,南下到吳國來的。他的興趣是研究兵法,對名利之事看得極淡。他這次之所以答應擔任地位顯赫的大將,一是想助老朋友伍子胥一臂之力,擊敗楚國。

井陘之戰

公元前206年,一度強盛的秦帝國滅亡後,中國歷史進入了新的階段。當時西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分別形成了兩個新的集團,雙方為爭奪天下,展開了歷史上著名的楚漢戰爭。在這場歷時近五年的戰爭中,漢軍大將韓信展現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統率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取」的卓越智謀與用兵韜略。

富平之戰

金天會八年(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金軍為攻占陝西,在富平(今陝西富平北)地區,擊敗宋軍反攻的作戰。天會八年七月,金太宗完顏晟鑒於完顏宗弼渡江南下失利,完顏婁室在陝西進攻受挫,採納左副元帥完顏宗翰建策,將攻宋主要方向由江浙轉至陝西。改命右副元帥完顏宗輔為攻陝主帥,同時將完顏宗弼軍自六合(今屬江蘇)西調洛陽(今屬河南),企圖集中兵力,先定陝西,爾後入川。

秦趙上黨之戰

上黨號稱天下之脊,「俯瞰中州,肘臂河東、并州,則謂晉國咽喉也」,形勢十分險要,所以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402年,魏、趙、韓三家分晉,上黨歸韓。但強大起來的秦,對上黨早就覬覦。公元前280年,秦將白起曾深入上黨,攻取了光狼城(今高平康營村)。此時,秦吞食上黨之口已經張開,只是由於當時正值秦楚戰事緊張,才撤軍緩和下來。之後,秦對楚作戰獲勝,於是又在公元前262年,重逼上黨。

土木堡之戰

明太祖在位的時候,吸取了歷史上宦官專權引起國家混亂的教訓,立下一條規矩,不讓宦官過問國家政事。他把這條規矩寫在大鐵牌上,掛在宮裡,想要他的子孫世世代代遵守。但是到明成祖的時候,這條規矩就給廢除了。

商鞅南門立木

在戰國七雄中,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後。相鄰的魏國就比秦國強,還從秦國奪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奮圖強,首先搜羅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他做官。」

紙上談兵的趙括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攻韓國,佔領了野王(今河南沁陽)。截斷了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和韓都的聯繫,上黨形勢危急。上黨的韓軍將領不願意投降秦國,打發使者帶著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趙孝成王(趙惠文王的兒子)派軍隊接收了上黨。過了兩年,秦國又派王齕(音hé)圍住上黨。

范雎的遠交近攻計

藺相如和廉頗同心協力保衛趙國,秦國還真的不敢去侵犯。可是秦國從楚國和魏國卻得到了不少土地。那時候,秦國的實權操在秦國的太后和她的兄弟穰(音ráng)侯魏冉手裡。公元前270年,穰侯要派兵去打齊國。正在這時候,秦昭襄王接到一封信,落名叫張祿,說有要緊的事求見。

廉頗負荊請罪

秦昭襄王一心想要使趙國屈服,不斷入侵趙國邊境,佔領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個花招,請趙惠文王到秦地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澠音miǎn)去會見。趙惠文王起初害怕被秦國扣留,不敢前往。大將廉頗和藺相如都認為如果不去,反倒會向秦國示弱。趙惠文王決定硬著頭皮去冒一次險。他讓藺相如隨同前往,而命廉頗留在國內輔助太子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