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的故事 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生卒年不詳,真名失傳,約活動於公元前四世紀下半葉,齊國人(今山東鄄城人),吳國大將孫武的後代。相傳他少年時與龐涓同師於著名高人鬼谷子。龐涓任魏惠王將軍,因妒忌孫臏才能,將其騙至魏國,施以臏刑(割去膝蓋骨),故稱孫臏。 全文閱讀 關於 孫臏的故事
絕纓之會 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是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一次,楚莊王因為打了大勝仗,十分高興,便在宮中設盛大晚宴,招待群臣,宮中一派熱鬧景象。楚王也興致高昂,叫出自己最寵愛的妃子許姬,輪流著替群臣斟酒助興。 全文閱讀 關於 絕纓之會
結草銜環 「結草」的典故見於《左傳·宣公十五年》。春秋時,晉國的魏武子有一位寵妾。魏武子生病後,對他的兒子魏顆說:「我死之後,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情加重,又對魏顆說:「我死之後,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去世後,魏顆並沒有將那位寵妾殺死陪葬,而是將她嫁給了別人。魏顆說:「人在病重之時,神智昏亂不清,我嫁此女,是依據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 全文閱讀 關於 結草銜環
扇枕温席 東漢時,有一个人名叫黃香,很小的時候,他就知道親近、孝順父母。在他九歲時,母親去世了,父親一人來養育他。他深知父親的辛苦,對父親倍加孝順,一切家務活都由他一個人承擔。別的小孩子在玩耍時,他在家裡劈柴做飯,好讓父親有更多的时间休息。 全文閱讀 關於 扇枕温席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東漢末年,天下呈現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雖然偏安西南,卻一直想北伐魏國,一統天下,恢復漢室基業。可惜,劉備生前沒有實現這個願望。丞相諸葛亮為了完成先帝的遺志,率領大軍北伐。 全文閱讀 關於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王安石變法 慶曆新政失敗以後,北宋的社會矛盾依然存在。官僚地主大量兼併土地,他們有的享有免役特權,有的利用權勢瞞產漏稅,沉重的賦役都壓到農民身上。再加上政府每年還要付給遼國和西夏大量銀絹,也得由農民負擔。各地常有農民起義發生。國家田賦收入沒有保證,開支卻越來越大。北宋政府面臨著嚴重的危機。 全文閱讀 關於 王安石變法
不食無主之梨 南宋末年有一個年輕人名叫許衡,因聰明勤奮而在當地頗為知名。一次,許衡獨自趕路,當時正是炎熱的夏天,烈日像火球一樣炙烤著大地。許衡由於長時間趕路而汗流浹背,口乾舌燥。走著走著,他遇到了幾個商販在一棵大樹下乘涼,那幫商販也都又熱又渴,但卻沒有水。 全文閱讀 關於 不食無主之梨
貞觀之治 唐太宗繼承唐高祖李淵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故史稱「貞觀之治」。 全文閱讀 關於 貞觀之治
掘地見母 「據《左傳·隱公元年》記載:鄭莊公兄弟二人,母親武姜因生莊公時難產,因此對他心生厭惡,取名「寤生」,相反對其弟弟叔段卻百般寵愛。按照古制,寤生是老大順理成章地繼承了王位,成為鄭國君主。母親武姜更加心懷不滿,千方百計培養叔段的勢力,以便強大後取代莊公。 全文閱讀 關於 掘地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