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九合諸侯

齊國雖然在長勺打了一次敗仗,但是這並沒有影響齊桓公後來的霸主地位。過了十多年,北方的燕國(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來討救兵,說燕國被附近的一個部落山戎侵犯,打了敗仗。齊桓公就決定率領大軍去救燕國。公元前663年,齊國大軍到了燕國,山戎已經搶了一批百姓和財寶逃回去了。

學而不厭講究方法—徐特立

徐特立出生於1877年。青年時期,他就酷愛讀書,認為讀書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會之理」。18歲時,為了謀生,他在做醫生還是當塾師之間選擇了後者,從此開始了「一生都教書」的道路。然而,他白天教學生讀書,晚上自己還要去拜先生學本領,因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給學生」。

經濟學家茅於軾

茅於軾,中國當前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中國民間經濟學者的重要代表,被評為改革開放30年最具貢獻的十位經濟學家之一和「當代中國最有道德修養和良知的經濟學家」。從理論研究到社會實踐,他的新銳思想和社會實踐對經濟改革功不可沒。近幾年,他質疑「18億畝耕地紅線」,建議取消「經適房」,提出「廉租房無廁論」,這些重量級言論也一次次引起公共話題。

蔡倫造紙

蔡倫在朝中擔任郎中,官大權大勢也大,同僚們都有幾分懼怕他,就連皇上和娘娘也不敢輕視他。為什麼呢?因為他為人正直、公正,敢於硬碰硬,不怕得罪人。若說到對待百姓,他可是一位大好人,從不依仗官勢欺壓他人,還經常微服私訪,救濟貧困、幫助危難,行善積德。

袁隆平水稻之父

1960年,罕見的天災人禍導致糧食嚴重匱乏,一名名面黃肌瘦的浮腫病人相繼倒下……袁隆平五尺之軀也親身經歷了飢餓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夜不能寐,輾轉反側。他想起舊社會,人民受統治階級剝削壓迫,飽受戰爭之苦,缺衣少食,流離失所。如今人民當家作主,卻仍未擺脫飢餓的威脅。他決心發揮自己的才智,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盡快培育出每畝產量達八百斤、一千斤甚至兩千斤的水稻新品種,大幅提高糧食產量,以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飢餓。

仰望星空的少年——張衡的故事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縣石橋鎮)人。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兒時的張衡天資聰明,態度謙虛,特別喜歡思考問題。他對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都充滿了興趣。

物理學家錢三強

錢三強於1913年10月16日出生於浙江紹興。他是我國原子能事業的主要奠基人,被譽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之父」、「中國兩彈一星之父」。錢三強的父親錢玄同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錢三強少年時代隨父親生活在北京,曾就讀於我國近代一流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任校長的孔德中學,他的文化基礎知識非常扎實,有廣泛的自然科學常識。

物理學家王淦昌

「身旁的同學倒下,鮮血濺滿我的衣服」那是1926年3月12日,日本軍艦侵入中國內河,遭到大沽口中國駐軍的阻擊。英、美、日等八國藉口所謂「大沽口事件」,向中國政府發出最後通牒。北京高校師生對此極為憤慨,聚集四五千人集會遊行。然而賣國的段祺瑞政府卻下令開槍,一批請願的學生被打死在執政府門前。

數學家祖沖之

祖沖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個管理朝廷建築的長官。祖沖之長在這樣的家庭裡,從小就讀了不少書,人家都稱讚他是個博學的青年。他特別愛好研究數學,也喜歡研究天文曆法,經常觀測太陽和星球運行的情況,並且做了詳細記錄。

虎門銷煙

在繁榮美麗的北京城,在雄偉壯麗的天安門廣場,巍然屹立著人民英雄紀念碑。8幅巨大的浮雕,記載著中華民族為爭取解放不屈不撓的鬥爭歷史。在醒目的第一幅浮雕前,人們總不免停住腳步,久久凝望——那是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近代中國人民反帝、反侵略鬥爭的歷史就是從這裡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