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要領 漢武帝初即位的時候,從北方匈奴投降過來的人都說,匈奴打敗了月氏(yuezhi),拿月氏王的頭顱骨做成大酒杯,月氏人被趕跑,對匈奴懷著強烈的仇恨。他們想攻打匈奴,但得不到別國的援助。當時,武帝正想消滅匈奴。聽了這話,想和月氏友好往來。但要到月氏去,必須經過匈奴,於是招募能出使月氏的人。擔任郎官不久的張騫應募出使,被武帝批准。 全文閱讀 關於 不得要領
拔帜易帜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后,率领汉军攻占了魏国和代国,接着又在张耳的协助下,带了几万兵东下井陉,攻击赵国。赵王和主将陈馀在井陉口聚集了二十万大军阻挡。谋士李左军建议陈馀拔给他三万军队,从小路出发,出其不意地截取汉军的后勤装备及粮食;而它的前军抵达井陉时不与交战。这样的话,不到十天就可以取下韩信和张耳的头颅。 全文閱讀 關於 拔帜易帜
如火如荼 春秋時代末期,吳國國王夫差連續征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雄心勃勃,又繼續向西北進軍,打算一鼓作氣征服晉國。可正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抄了吳王的後路。他帶領軍隊一直打到吳國的國都姑蘇(蘇州),又派人馬佔據淮河,把吳王的退路切斷了。這消息給吳王夫差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驚,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量對策。 全文閱讀 關於 如火如荼
閉門思過 西漢昭帝時,燕人韓延壽曾做過東郡(今山東鄆城)的太守。他善於聽取部下的勸告,積極採納好的主意。他在東郡當官三年,號令嚴明,辦案果斷迅速,結果,社會風氣大大好轉,使東郡成為當時全國治理得最好的一個郡縣。後來,韓延壽又當上了左馮翊(今陝西大荔)的太守。在任的前幾年,他從不到地方巡視。 全文閱讀 關於 閉門思過
唐代書法家張旭 張旭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有一年,酷愛練字的顏真卿辭去官職,投到張旭門下學習書法。他原以為在名師的門下學習,很快就能夠掌握寫字的竅門,從而一舉成名。但拜師以後,張旭卻沒有告訴他練字的秘訣。他只是給顏真卿簡單地指點一下字帖的特點,介紹了一些名家字帖,讓顏真卿臨摹。有時候,張旭喝上點酒後,就帶著顏真卿去爬山、去遊水、去趕集、去看戲,回到家後又讓顏真卿練字,或讓顏真卿看他揮毫疾書。 全文閱讀 關於 唐代書法家張旭
發光的糖 1987年,美國維吉尼亞州的兩位郵差湯姆·柯爾曼和比爾·施洛特,無意間看到一個小孩手裡拿著一種能發出綠色亮光的螢光棒。他們不像其他大人那樣一笑置之,而是立刻開始思索起來——這玩意看起來很有趣,但能有什麼實際用途呢?這兩個人開始天馬行空地想像,最後終於抓住了一個好點子——把棒棒糖放在螢光棒的頂端。 全文閱讀 關於 發光的糖
高陽酒徒 "提起酒徒二字,耸人听闻,实属小题大做。所谓酒徒,只是嗜酒的人而已。《辞海》说,自称酒徒,意含狂傲,称人酒徒,多带贬义,颇有道理。但在古人看来,意未尽然,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元结,对酒徒就写了一首颂扬歌,歌曰:“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提到高阳酒徒,汉代称他功著与国,还有一番酒成大事的记载呢! 全文閱讀 關於 高陽酒徒
暗箭傷人 春秋時,鄭國的鄭莊公得到魯國和齊國的支持,計劃討伐許國。(許國是一個小國,在今河南許昌市。鄭國在許國的北邊,今河南的新鄭就是它當時的都城。) 這件事情在《左傳·隱公十一年》裡有記載。那年夏天,五月裡,鄭莊公在宮前檢閱部隊,發派兵車。一位老將軍頴[yǐng]叔考和一位青年將軍公孫子都,為了爭奪兵車吵了起來。 全文閱讀 關於 暗箭傷人
作法自斃 商鞅變法,首先取消了貴族的特權,規定重新依照軍功大小授予爵位。貴族由此失去了無功受祿的特權,對商鞅十分不滿,但商鞅有秦孝公的支持,貴族們雖懷恨在心,卻也無可奈何。秦國經過變法之後,很快強盛起來,生產力大大提高,國庫充盈,將士作戰勇猛,威震六國。商鞅因變法有功,受封商地十五邑,號為商君,人們從此稱公孫鞅為商鞅。 全文閱讀 關於 作法自斃
千載難逢 唐代著名的文學家韓愈,小時候就成為孤兒,由他的嫂子撫養長大。他刻苦自學,年輕時代便博覽群書,在學問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三十五歲時到京城,擔任國子監博士,後來又被提升為刑部侍郎。當時佛教盛行,就連唐憲宗也十分崇尚佛教。他聽說某寺院中供奉著一塊佛祖釋迦牟尼的遺骨,便準備大張旗鼓,將其迎進宮中禮拜。 全文閱讀 關於 千載難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