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 宋太宗即位後,因其深知創業的艱難,故生活非常儉樸,甚至禁止在皇宮之中使用金銀做裝飾品。他也能夠體會百姓的甘苦,處處為百姓、為社稷著想。有一年冬天,天氣格外寒冷,鵝毛大雪下個不停。宋太宗在屋內,身上披著狐狸皮外套,仍覺得渾身發冷,宮外更是天寒地凍。 全文閱讀 關於 雪中送炭
勵精圖治 公元前74年,漢昭帝劉弗陵駕崩。他沒有子嗣,於是掌握朝政大權的霍光立武帝的曾孫劉詢為帝,這就是漢宣帝。 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御史大夫魏相根據歷史教訓以及霍氏家族專權妄為的行徑,建議宣帝採取措施,削弱霍氏的權力。由此,霍氏一族對魏相極度怨恨,便假借太后的命令,準備先殺魏相,然後廢黜宣帝。宣帝得知霍氏一族的陰謀後,先發制人,採取行動,將霍氏滿門抄斬。 全文閱讀 關於 勵精圖治
倚門倚閭 戰國時期,齊湣王在位時,燕、秦等國聯合攻打齊國,燕國大將樂毅率軍攻入齊國首都臨淄,齊湣王逃亡至衛國。楚國派遣大將淖齒率軍前去援助齊國,其實楚國並非真心救齊,淖齒反而殺死了齊湣王,與燕國瓜分齊國的領土和寶器。直到田單大破燕軍,才收復了齊國的失地。 全文閱讀 關於 倚門倚閭
兵不厭詐 漢安帝在位期間,羌族部落經常侵擾漢朝邊境,有一次竟然把漢朝的武都郡包圍了起來,漢安帝忙任命虞詡率軍抵抗羌軍。虞詡率人連夜趕往武都郡,部隊到達陳倉、崤谷一帶時,被大批羌軍阻擋。虞詡見此情形,忙下令部隊停止前行,然後大造聲勢,說朝廷派的大軍隨後就到,到時就對羌軍前後夾擊。 全文閱讀 關於 兵不厭詐
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發生了內亂,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了十幾年。這期間,重耳有一段時間住在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賓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 全文閱讀 關於 退避三舍
趨炎附勢 李垂,字舜工,山東聊城人,北宋官員。咸平年間考中進士,先後擔任著作郎、館閣校理等職。他曾編寫了三卷《導河形勝書》,對治理舊河道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他博學多才,為人正直,對當時官場中奉承拍馬的庸俗風氣非常反感,因不肯同流合污而得罪了許多權貴,一直得不到重用。 全文閱讀 關於 趨炎附勢
一諾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他都會設法辦到,因此廣受大家的讚揚。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項羽兵敗後,季布孤身一人殺出重圍,開始了他亡命天涯的生活。而當了皇帝的劉邦一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於是下令通緝季布。 全文閱讀 關於 一諾千金
負米養親 子路,春秋末年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性格直率勇敢,極為孝順。但子路年少時家境貧寒,常年靠粗糧和野菜度日。有一次,年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家中一粒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若翻過幾座山到親戚家借些米,不就能滿足父母的心願了嗎?於是,年幼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讚子路是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全文閱讀 關於 負米養親
志在四方 春秋時期,晉獻公在寵妾驪姬的挑撥下,殺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也被迫分別逃亡到狄國和梁國。後來,晉獻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齊桓公的幫助下做了國君,他擔心重耳會回來爭奪王位,便派人去追殺重耳。於是,重耳又從狄國歷盡艱險,逃到了齊國。 齊桓公對重耳以及追隨他的子犯、趙衰、狐偃等人都十分優待,還把自己的女兒齊姜嫁給了重耳,送給他二十輛四匹馬拉的車,並且在各方面都很照顧他。重耳在齊國一住七年,日子過得十分舒服,不想回國了。他的隨從子犯、趙衰等人對於重耳如此胸無大志很是不滿,但也無可奈何。 全文閱讀 關於 志在四方
百尺竿頭 宋朝時期,長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號招賢大師。他佛學造詣高深,時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大師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的人總是會深受感染。 一天,招賢大師應邀到一座佛寺去講經。前來聽講的僧人雖然很多,但法堂內除了大師的聲音外,一片寂靜。大師講經完畢後,一名僧人站起來,向他行了一個禮,然後提了幾個問題,請求大師解答。大師還了禮,慢慢地回答他。 全文閱讀 關於 百尺竿頭